今天遇见一个春秋的故事,《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名刺客叫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要刺杀赵襄子, 先是化装成修厕所的准备刺杀,但赵襄子还没进门,就感觉到了有杀死,于是,可怜的豫让被捕,赵襄子听到他是为了故主智伯报仇,觉得这个壮士更有义气,就放了他。但豫让不但没有放弃,更下了狠功夫“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妻子都认不出来自己,在路边乞讨。他打探到襄子要外出,就在一座必经的桥下埋伏着,没想到这回更传奇,襄子的马在桥下惊跳着不走了,于是,他又被搜了出来。
这次被捕后襄子问:“你也曾为范氏和中行氏效力过,智伯把他们都灭了,没见你为他俩报仇,反而委身智伯,现在为什么这么拼死为智伯报仇呢?”豫让回答:“我臣事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他们以普通人对待我,我就像普通人一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我因此要用国士来报答他。”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被当做“士为知己者死”的代表,但让我感触的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同样的一个我,你待我像什么样的人,我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待人才如此,陪伴家人和孩子,也如此。
在面对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陷入不同的困惑与焦虑:“孩子老打人怎么办?”“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一直玩游戏怎么办”“写作业磨蹭怎么办?”,我们急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恨不得像摆积木一样把孩子的这些问题都摆回正轨,于是,有新闻爆出一个妈妈吼完作业被送到医院架了个心脏支架。
那看到这个故事再思考呢?穿过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有没有去看到孩子这个人,我们的反应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判断,他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他会认为,我们是怎么对待他、看待他的?或者我们是否足够了解眼前的这个孩子,他有什么样的能力,擅长的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帮助,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或者那换个说法,我们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什么?他认为,我们是待他以普通人还是“国士”?
去年,一个被父母认为“颓废”“堕落的”孩子跟我说:“我做不成任何事儿,一遇到困难,我脑子里就响起一个声音:‘你就是一事无成’”。我问他:“这话谁说的?”
他回:“我不知道,反正一遇到事情就是这句话,那我就不试了。”
过了一会儿,他哭了,说:“是妈妈在说我,她老说我不能坚持一件事儿,啥也干不成!”
也可能,这个妈妈是恨铁不成钢,希望通过这些话来提点孩子。可是,她没想到的是,她以“不能坚持,一事无成”来定义孩子,孩子也就“如愿”成长为这样的一个人。这是父母给孩子种下的种子。
当我们像对待一个弱者那样不停的帮助他、替他做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为弱者;
当我们觉得孩子不如别人,老拿别人家孩子跟他比较时,他就是个不如别人的人;
当我们眼里一直是他的缺点在前面的时候,这个缺点就会成为他在你眼中的标签……
那怎么用一个国士的态度而不是普通人去对待孩子呢?
如果我们对待一个国士,首先会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的选择。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但世界是不只有龙,还有老虎、狮子、大象,我们相信,孩子的心都是向上的,他会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可能是狮子、老虎,也可能是一只兔子,甚至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绽放的生命。
如果我们对待一个国士,会看到他优秀的闪光点, 他是勇敢的,所以敢于挑战你的权威,他是生动的,所以不想拘于定式,他是有创意的,所以老有新点子不停的闪现,我们会学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看到这闪光点,然后将这力量引导到一个国士所应该付出的地方,和他一起探讨勇敢应该在的方向,一起研究如何在不破坏规则的条件下创新……
如果我们对待一名国士,会有包容和接纳,每个人都有向阳灿烂的一面,也会有背向阳光欠缺的一面,我们期待国士卓越的表现,也会接纳背向阳光那样的欠缺,然后,给予等待和希望。
超级育儿师兰海说过:“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大人物。“
”每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大人物,只是现在,他们需要你的帮助。“
以帮助的心态去出发,从那些负向的表现中,看到他需要帮助的地方,他距离成长为大人物,缺少的是我们给予他的力量。我们也需要帮助,我们需要的是不断调整我们的方式方法,用接纳、平等、尊重的沟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接纳与等待,然后,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仍然借用兰海的话:“爱,又不止于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本能,但是爱更需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