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初中的新生报名渐渐落下帷幕。
前两天,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原以为过了报名日期的今天,只有零星几个还需补报,没想到,我又忙了整整一天。
每年暑假小升初报名的时候,我总是感慨万千。
第一天本地户籍的学生报名。大部分家长谨慎细致,却又气定神闲,穿戴整齐的父母,领着或自信或羞涩的孩子,报名时对老师恭恭敬敬,客客气气。一切总是很顺利。
第二天是新市民子女报名。每到这一天的到来时,我总是异常紧张。
曾经,有戴着工地安全帽,皮肤晒得黝黑的父亲,操着浓重外地口音的普通话,跟你“强词夺理”。张扬着愤怒,压制着委屈。就在这里上的小学,为什么就上不了中学?!无奈的我们,总是试着讲政策,讲原则,唯独讲不了人情。内心充满同情,却也只能“铁面无私”。
曾经,有汗水湿透衣背的母亲,缺了必要的证明,在烈日下跑了社区、跑了街道,跑了所有想到可能帮得了她的地方,最后还是躲躲闪闪地苦苦哀求,因为离婚,因为没工作,可是再怎么样,孩子不能不上学。甚至到最后,苦苦哀求演变成嚎啕大哭。看得我们,也心酸难受。于是,帮着她出各种主意,继续找政府,继续找村委。一边安慰一边承诺,我们接到批复,一定接收。
曾经,有白发苍苍的爷爷,我们扯着嗓门耐心地指导,他依然懵懵懂懂。手续不齐全,却不知道如何办理。详细询问,往往又是一个特殊家庭。看着老人苍老疲惫的脸,看着他无奈伤心的神情,听着他答非所问的言语。真想违反原则,给他一张录取通知书。
烈日下的奔波,满脸的汗水,无奈的周旋,委屈的哀求,愤怒的质疑,无奈离去的背影。似乎每一年的这一天,这些片段都会重演。
每到此时,我对这些父母,总是充满同情。
自从附近新建了一所公办民营的新学校,这所学校每天全体学生进行晚自修,周末全体学生正常上课,寒暑假依然可以正常上课。
虽然学费贵了点,但很多家长粗粗一算:培训班补习班的钱省下了,掐尖招生带来的教学效果有保障,这所学校成了很多优秀学生的第一选择。家庭条件更好一些的,选择去城区买学区房,直接上本市最好的初中去了。不是妄自菲薄,我们这样严格遵守教学法规的普通农村中学,在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下,很难有强大的竞争力。
但即使这样的普通学校,也是很多新市民子女竭尽全力梦寐以求的天堂。
写到这里,千言万语,却无法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