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昨天已经“缴械投降”说不能完成写作计划的,但是想了想做事还是要有始有终,既然都已经写了一篇了,就要把第二篇也写完,不能因为“时间紧张”就打退堂鼓。
之所以决定用这篇文章谈谈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问题,是因为最近反思自己这段时间心情不好,做事没什么信心的原因:前段时间人比较浮躁,做了一堆烂尾工程——定下的目标有头无尾,开始兴致很大,决心很足,到了后来就慢慢懈怠,最终不了了之。每次放下自己定下的目标的时候倒是很轻松:前一秒还在头疼的事情,下一秒就不用再想了。可是久而久之就发现自己一件事都没有做好,没有做成。而如果长期都处于“一事无成”的状态,人是会退化的,因为不管多厚的老本都会有吃完的那一天。
如果仅仅是“一事无成”也就算了,但做事有始无终的最大坏处是,一个人会成为对自己不讲信誉的人。
一个人每次做事情的经历都会留在他自己的记忆里,经过自己的解释后,成为人自我评价的一部分。如果是事情没做好,但是做事有始有终,尽心尽力到了最后一刻,那么虽然事后会对自己的能力不足有些沮丧和失望,但在自我评价中自己终究还是个做事能够尽力而为、有态度的人;但如果是做事遇难则退,半途而废,日积月累只会给自己留下怕苦怕累、贪图安逸、不肯付出的印象。给自己做事的态度留下了好印象,人至少还觉得自己是可靠的,这次没做好下次改进了再做就好了;但一旦给自己留下了坏印象,下次做事的时候,自己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不可靠,那以后做事就很难出成绩了。
因此,做事不但要从头做到尾;不但不能轻易放弃,而且还要尽力,这样不管事情最终是否做成了,在做事的品格方面,都是一种有益的自我肯定。
不仅是做大的事情要有始有终,做小的事情也应当给自己一个交代。不光是平时自己制定的计划,和别人的约定等等这些比较重要的事,哪怕是娱乐活动,也要打定了主意就用心投入,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而不是什么都想干,最后却什么都没干完。换言之,要想做事始终都能做到有始有终,就必须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目标,而不是见什么抓什么,分散了精力,最终留下一地鸡毛。以我自己为例:
之前一段时间我的学习比较紧张,作为缓冲,我会每周抽出一个下午放松。但是每次都是一下午过去了,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干成,觉得时间都浪费了,还不如学习让人心里踏实,甚至怀疑自己根本就没有“放松”的能力,以后会是个工作狂。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之所以觉得“放松还不如学习”,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好学,而是因为放松的时候担心自己玩得不尽兴,就在看电影、朋友聚会的时候同时看着手机或者干着其他什么事,结果朋友之间的交流没有几句,电影也看得支离破碎,手机上看的各路消息也没什么价值,该忘的也早就忘了。于是,到头来自然是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干好。
之所以说不论是娱乐还是工作,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始有终,并且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结果,是因为人做事的逻辑是存在一致性的。在生活小事上能够有始有终的人,在遇到比较困难、复杂的任务时,也更有可能坚持下来;而一个在不需要多少毅力和辛苦的事情上都不能做到有始有终的人,到了真打攻坚战的时候也更容易自己败下阵来。
和做事“有始有终”相矛盾的一种思想,就是“懂得适时放弃”。这句话通常被理解为一旦一件事情的成本大于可以从中获得的收益,就应该放弃,因此看上去和“做事有始有终”似乎总是矛盾的。但如果考虑到做事的“边际成本”,就可以发现这两句话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我们做某件事“有始有终”给自己带来的积极暗示也是一种收益,而做这件事带个自己的痛苦也可以看成一种成本。如果和接下来的投入和痛苦相比,换来的自我肯定的价值和最后的收入之和总值更高,那么即使做这件事在收入上总体来看是亏损的,我们也应该把事情做完。一件明显会失败的事,只有当坚持完成这件事带来的自我肯定和未来的收入之和小于最终的损失以及因为做这件事产生的痛苦时,我们才应该选择放弃。
但这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不等式的两边该如何量化计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