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首歌洗脑:
我是一条酸菜鱼,又酸又菜又多余……
然后我又好巧不巧的在看《庄子》,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个姓石的木匠要到齐国去,路上遇到了一个被奉为神树的栎树,长得又大又壮,多大多壮呢?我们来看看原文: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大得能遮蔽几千头牛,一量得有百尺粗,长得跟山一样高,这就很牛逼了。
结果石师傅连看都不看,径自走了,众人集体围观,他的弟子都看傻了,就问师傅为啥这么冷漠。
师傅摇摇头说:这货是散木呀,用来做船船会沉,用来做棺材棺材会腐,用来做房柱房柱会长蛀虫,反正意思就是干啥啥不行,长个儿第一名的那种废柴,你懂得。
结果这一顿吐槽让栎树给听到了,背后说我坏话,我就不干了,我要用道理说服你,拜倒在我的大树荫子下。
栎树左思右想,用啥骚操作又炸又能不吓着人,还能让他妥妥听话,托梦,嗯,绝对的好办法。
于是栎树在梦里语重心长的对石木匠说:你说我没用,那些有用的橘子树,枣树,瓜果啥的,结了果子被摘取,还要被坎被拽,哪个能像我这样长得无忧无虑的,都是他们的才能害了他们呀,再说,咱俩都是物,你凭啥说我是散木,我还没说你是散人呢。
那木匠听了,醒来大悟,才明白了栎树是多么智慧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个废人挺好的。
长得丑,活得久嘛。
无用之用,就真的没用吗?我联想到一些问题。
有很多书,看了跟没看是一样一样的,我们亲切的将之称为“闲书”,比如文学,诗歌,可是为啥我们爱看呢?这些书,讲道理可能不会给你现实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还让你伤春悲秋,傻傻自处。可是你为啥还是割舍不了呢?
因为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我称之为精神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世界。
精神世界我也不能老让它空着肚子,也不给啥精神食粮,过不了多久,就得活活饿死,然后我就惨了,只剩下一个世界,逃都不知道去哪,所有我经常给它喂点闲书(精神鸦片),让它知道,我是爱它的,不会抛弃它,总得有点付出吧,不然等我被现实世界折磨得不要不要的,它也会冷漠走开,丢给我一句:“哪凉快哪呆着去,爷不伺候了。”那我不得哭死。被自己的精神世界抛弃,我发4,没有比这更惨的了。
说它无用,是它不能带来短暂,现实的,具象的作用,但是不代表它不会成为你精神的神灵。
说栎树无用,它其实是有用的,它让你知道了这世上的树原来可以长成这么大,多长见识,不然你以为后世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是从哪里得来的启发,可不就是栎树的功劳,多励志,一下子就激起了你的斗志。
有些东西看似无用,但是不能没有。
若你只能看到眼前,你会觉得好些东西都多余,书籍呀,科技进步啊,经济发展呀,跟你有个毛关系。
反正全息投影你可能也看不到,地球哪天毁灭离你又太遥远……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只注重现有的世界,那么我们将永远跳不出自己的生活。
而且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对你来说,一个太大的瓢可能真的没用,可是你给我,我就能当船用。
有用无用有时候反应了你看待问题的方式,有没有点道理?
鉴于大家都非常热爱学习,那么我想在文末附送一下本篇内容的文言原文,庄周先生的,最适合我们来读。
(你不读,我不读,中华文化总不如,你不看,我不看,千古文言全扯淡。)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注释:文末文章选自《庄子》。
风乎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