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本不好养鸡的,但是女儿特别喜欢鸡、猫、狗等小动物,为了成全稚子的小小喜爱,我们竟在城里养上了两只鸡。
春节回老家,女儿一路念叨,“姥姥(我的爷爷)”“鸡鸡”“西瓜”……一岁多的孩子也是有记忆的,上次回老家还是半年前的暑假,她至今也没能淡忘在姥姥家追赶鸡群的欢乐和眺望着姥姥从田间摘回西瓜的那份欣喜。
车在家门口停了,我打开车门,让女儿自己选择由车门口的哪位长辈抱下车。她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投入了姥姥的怀抱。老公惊叹,到底是天天视频的,感情还是不一样,半年没来,依然最爱姥姥。此时,她倒落落大方,笑眯眯地照着我们的引导喊着身旁的亲人。突然,她发现了正围在槽里吃食的鸡群,麻溜地从姥姥身上下来,牵起老人的手就往鸡群里凑。不速之客造访,鸡群四处逃散,小姑娘张开怀抱,兴致勃勃地追赶,期待与心爱的小动物扑个满怀。一只只鸡仔如同惊弓之鸟,有的跌个踉跄,有的飞往草垛,有的哀嚎放歌……小猎人倒是更兴奋了,拍着手惊呼“鸡鸡叫了!”
小家伙开心,爷爷自然也欣慰。临走之时,爷爷问:你们要不要带只鸡回去?姝涵这么喜欢呢!老公一听,甚是高兴,难以掩饰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而我却连忙拒绝:不要了,家里空间小,养不了!其实,这只是最直接的托词。在我内心深处,这些鸡弥足珍贵。说它们珍贵不是因为它们是农村土鸡,而是因为它们是一种寄托!
与家禽六蓄打交道是每一个农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最终它们成了人们的桌上美味,但是在培育它们的过程中,主人往往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奶奶在世的时候,喂养家禽的事由她一手包干。因为买来的小鸡里很少有母的,所以奶奶选择让老母鸡一窝窝地孵小鸡,虽然过程繁琐,成功率也低,大部分鸡蛋都浪费了,但每有几只小鸡成功出世,奶奶便觉得很是欣慰。待到小鸡仔们一天天长大,会下蛋的下蛋,不下蛋的长肉,无论是蛋还是鸡,无论是送人还是自己吃,都显平常又特稀罕。
奶奶过世后,爷爷成了空巢老人。他接手了奶奶曾经执掌过一辈子的锅碗瓢盆,也学着奶奶,一窝窝地养小鸡。虽然是男士,毕竟是农村活儿门门精,母鸡孵蛋的四十几天里,他精心喂食,耐心检测蛋壳里生命的存在,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只可爱的雏鸡……一切都是那么娴熟!
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放鸡出笼,在门前撒下粮食,大鸡小鸡挤在一起争食,老人在一旁清点只数。鸡群离家,爷爷开始清扫角角落落里的“地图”。日落之时,鸡群涌到门前,老人再次清点喂食,鸡群饱餐之后归巢而息,爷爷也要去厨房忙活自己的晚饭。虽然鸡粪气味难闻,地上屎迹斑斑,着实难看,但在这座空荡荡的楼房里,有了一群鸡,就俨然有了生命的气息!
虽然无法常伴爷爷身边,我每天都会打开手机监控系统,要是能看到爷爷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的摄像镜头里,就最放心了。如果没看到爷爷,就算看到几只鸡在镜头里晃几下,也是满足的,至少老人家今日安好,已经放鸡出笼。养鸡是爷爷的寄托,那一个个生命周而复始地陪伴着老人,从日出到黄昏;那一颗颗为儿女孙子攒下的鸡蛋能肯定年迈之后的他依然有生活的意义。而在摄像头里看看鸡,也成为了我的寄托,有一种安慰叫鸡报平安……
“你带回去养,五六月份就可以吃了,那时候吃的肉嫩汤鲜!”就在我思绪难理之时,爷爷已经用绳子系住了两只鸡,说是一只不好养,养两只有个伴,当送给孩子玩的。我难以推辞这份隔了两代的祖孙情谊,带着些许内疚开始了回城的旅程……
回到家中,将两只鸡交给宝宝的爷爷奶奶全权照看。起初可有点为难他们了,因为家里确实拥挤,哪来地方养鸡呢?可是一想到是孙女的心爱之物,他们说什么也要给它们最好的安置。于是,婆婆立马整理阳台,为这两个稀客找到了容身之所。公爹为鸡窝开窗口以方便投食,用铁丝将白菜叶子吊于鸡笼半空以保证食材干净和进食的乐趣……最满足的当属小宝贝了,每天将奶奶切好的白菜投进鸡窝里,鼓掌,自得其乐,笑容满面地回头告诉所有人“鸡吃饭,鸡鸡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