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
随着疫情逐渐远去,全国上下开始陆续返校,这段建国以来史上最长寒假要结束了,足足在家养了半年的孩子们开始重返校园。
非常明显的两派,父母欢喜孩子忧; 家长们开始窃喜,可是要送走这群“神兽”了,不说每天要在家伺候着吃喝,看那网课上的,一会儿在床上,一会儿在地上,一不留神又到了游戏的世界……总之,不晓得发生多少次白热化的战斗,这下好了,学校接手岂不是得拍手称快呀,当然,这欢喜还不能太表现出来呀,因为这些个小家伙们精着呢。这不,我在上海的闺蜜发朋友圈庆祝:“神兽归笼,普天同庆”!
结果,送大儿子上学当晚他们夫妇实实在在带着弟弟去海底捞涮锅了,我还她留言:太不在意老大感受了。朋友得意:切~反正他现在没手机,看到也已经一周后了。
早两天看到某所学校发给家长的温馨提醒,其中第三条还用红色笔标重点了:
建议:送孩子时要有一定的伤感心情,不可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把孩子送出去和送完孩子后的喜上眉梢之情。
学校确实是用心良苦啊,毕竟是专业做教育,他们更懂孩子的心。一个漫长的假期,面对未成年的孩子,很多的父母都处于“无知”和“无助”中,我这里的“无知”不是指父母的学识,而是父母不一定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揠苗助长”是常态,因为父母经常把孩子当他们自己,用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甚至由于家长和孩子权利的斗争,无法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心理。
【社会发展心理学】中埃里克森提出,学龄期(6~18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和青春期阶段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虽然学习的勤奋好成绩会给孩子带来自信,但过份看重自己的学习,也是我们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很多家长特别希望的,但是被忽略了各种独特气质的孩子,父母只看中成绩,结果自然是失望的。
青少年本身就是很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面临着一生中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最大的阶段。
埃里克森把青春期发展的“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了解到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需求,才不至于“你争我斗”,家,就是给孩子一个无比抱持的空间。
周末,上初二的闺女也返校,早上起来看起来既兴奋有有点失落,在洗头时给我说:如果我这次物理没考好,你不要太失望啊。
傻丫头,你太小看你娘了,我对你从来都没有那么苛刻,做你想做的人,成为你自己期待的样子,你并不见得啥啥都得好,我希望你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面对,重头再来就是了。
当我看到网络上用“神兽”来称呼孩子,我满是满心欢喜的,因为我知道,任何的“笼子”都困不住神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终将学成归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