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正和一群朋友在一起闲聊,其中一位朋友说:“老师,在《论语》里面,‘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一个人性的问题,中国古话说,人性叵测。它的意思就是说,人性本身是很难确切地预知。人心惟微,何况隔着肚皮,那些细节就更加难以刺激以及判断。
这是人性的共通的地方,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几千年前,古希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阿波罗神庙—门楣上写道:“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提醒人们,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这句睿智的话直到现在,还留在那里,成为警醒世人的一句著名箴言。
尼采也针对“认识你自己”来大做文章:“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是的,直到现在,人类仍然难做到这一点。
而且,可以肯定,未来,人类照样很难做到。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在做任何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满怀欣喜的,并且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拿到那个理想的结果。
但是,事情真的就那么如我所愿?
恰恰相反,也许我们很快就会遭遇的挫折与挑战,面对困难的时候,面对着我们前所未有的经历的时候,过去的经验,已经完全不够用了。
这就好比当头被泼了盆冷水,热情瞬间降温,我们似乎恢复了理智,开始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事儿行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紧接着就会怀疑自己:我行吗?
人一旦起了疑心,一定不会全力以赴,也不能够全力以赴,因为你做不到,这就好比纯洁无瑕的心灵出现了一些瑕疵,这道小小的裂缝在某种条件的映照下,渐渐的放大。
所以一件事情本来是很简单的,但是因为人的心情变化、心思复杂而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的注意力就开始转移到事情之外的人事物身上,或许就开始抱怨,怀疑等等负面的情绪,突然间就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
简单的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这就再次印证,我们开始所说的那种话,“难养。”
一个人的心开始变得敏感,或者说他从来就是很敏感的,当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差异的时候,这种敏感就表现得更加突出,那些差异就会被我们的心可能成几何倍数的扩大。
所以才会有后面王阳明所说的“破心中贼难。”
这难度是共性的,不会因为性别有差异,也不会因为时空有差异,这个问题是我们人类一直要去直面的一个问题。
如何去解决它呢?
王阳明开出一剂处方:到事上练。只有落脚到具体的事务当中,不断地通过具体实践过程中去把控自己的心理变化,从而真正地获得心智上的成熟。
所谓的成熟,不是从此再也不会遇到问题,而是遇到问题之后,我们能够正视它,直面它,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