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说给老师的真心话》一书,这本书以雷夫30年教育经历的故事为载体,叙述了雷夫30年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为新老教师们源源不断地输入“养分”。他认为,刚踏入教学之门的年轻教师,需要鼓励和支持以度过最初的艰难岁月;处在迷惘中的中年教师也需要睿智的建议,以辨明未来的方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需要吸收新颖的创意,在发挥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让教学更加熠熠生辉。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室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现在都在关注班级文化建设,从外显的班级物质文化到班级的制度文化,再到内隐的班级精神的建设,我们都一直在探索,也在迷茫。如何让班级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与行,我们的办法和措施显得比较单一和不足。那么雷夫老师是怎样开始的他的开学第一课的呢?又是如何通过一年的时间把班级的信条化为行动指南的呢?
新学年开始了,雷夫在开学第一天给每一位学生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十项信条:我们的使命:友善待人,全力以赴;我们的箴言:成功无捷径;我们诚实守信;我们发挥主动性;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注意时间和场合;我们不怕提出问题;我们理解形象的重要;我们有条不紊;我们谦虚谨慎。这张卡片什么意思,教师不会在当天进行解释,一年之后,孩子们就会逐渐弄清楚这十条信条是如何贯穿在他们所有的学业、技能当中。
从雷夫老师的班级十项信条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个不同:
首先,雷夫老师没有假大空的教条,不论做人方面的友善待人,还是诚实守信和谦虚谨慎,都是在生活中生动活泼、具有真实意义的行动指南;再如:在做事方面的“成功无捷径”、“发挥主动性”、“不怕提出问题”、“有条不紊”这些不是遥不可及的宏阔目标,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事规则和做事原则。我们在构建班级文化,提出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往往好大喜空,让学生产生很大的距离感,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就无法成为行动的指南。这让我想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德育入门”的创举,他在门口处树立了一个“要爱你的妈妈”的标语牌。有人问:“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呢?”,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孩子们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热爱,怎么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这些是不是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我们在凝练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不是比谁的口号更响,谁的目标更高大上,而是哪个能走心。只有走心的东西才能最终流进血液,走进灵魂。
二是不论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班级精神还是班级信条,一定要简洁清晰。从雷夫老师的班级十条信条中我们可以看到,十条中没有一条是繁琐难以理解的,当然这与他面对的教育对象是10岁的学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述,更能让我们记忆深刻,能领会于心。我国童蒙养正的宝典《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记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简洁明了,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习近平主席也谈到:“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可见,越是一些简单明了的东西,越能蕴含一些很深的道理和智慧。大有“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的深意。所以,我们在制定班级核心价值观或者班级精神时,切不可做一些无病呻吟的繁琐的东西来唬人。
三过程要有耐心。雷夫老师的十条信条虽是开学第一天和学生见面的,却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是一年之计,是持续孩子们一生的信条。我们现在往往追求速度,想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作为教育,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揠苗助长只能害人害己。我们在这个急匆匆的社会环境中,的确需要适时的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了,而且,作为班级核心价值观或者班级信条,只有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心田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那么雷夫老师又是如何让这十条信条成为孩子们始终的行动指南,人生信条的呢?
例如如何让孩子们“有条不紊”呢?光是说教是不行的。开学第一天,雷夫在教师的公告栏挂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挂毯,很多学生都会发出惊叹之声,雷夫问:“喜欢吗?”孩子们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大约五秒钟后,雷夫问:“你们愿意自己也学着钩织一条吗?”学生又是异口同声“愿意!”“好,三小时后,就开始让你们自己织!”开学第一天的这个开场白,为今后一年“如何有条不紊”做好了准备。要知道,钩织挂毯的过程需要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孩子们要根据不同颜色拣出上千股纱线,装进一个个小袋子,并贴上标签。这需要多少个小时呀,必须有条不紊完成,很不容易。而钩织挂毯不是一两天的事,会用到几个月,在这种活动中,有条不紊慢慢变成变成孩子的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培养孩子们“有条不紊做事”的基石。孩子们会小心翼翼的整理学习资料;会花时间看自己的作业;睡觉前会花上几分钟检查自己的东西,而这些都始于开学第一天的钩织挂毯手工课,开学第一天,有条不紊的观念就在班上生根发芽,并贯穿于其后的每一天。回想起自己的班级,如今六年级了,很多学生从来不会收拾自己的书包,还会学生忘记带作业,而老师也只是批评,说教而已,从没有想到教育是需要慢慢渗透的。
再如怎样让孩子们领悟“成功无捷径”呢?仍然起于“挂毯”。开学第一天的下午,实际操练就开始了。但真正动手钩织挂毯晒需要时间的。因为,首先要花许多天来整理针线包里的纱线,并根据颜色把它们一股一股的分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纱线之间的颜色微乎其微。根据说明书挂毯不仅要用上白色、蓝色和黄色,还要用上香灰色、珊瑚色、乳白色和赭石色等,孩子们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来阅读并理解发给他们的色卡对照表,然后在一个个小塑料袋上细致地贴好标签,标明里面不同的纱线颜色。完成这样一个艺术课题,是的孩子们在享受钩织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生道理——成功无捷径!
雷夫老师没有把这十条信条仅仅写在卡片上,也没有仅仅是跟说学生说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而是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通过这样一些嵌入式的谈话,嵌入式的活动引领,让学生慢慢体会道理,明确标准。同时,雷夫老师一再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的老师的作用:以身作则。“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比如:“我们诚实守信”,雷夫老师提出诚实守信,就要从老师开始,消除恐惧,使许多年轻人一步一步走向优秀;而诚实守信将会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再如:“我们不怕提出问题”雷夫老师提出:要让学生无所畏惧地提出问题,你就需要用你的微笑,用你脸上不是闪现的微笑,编织成一张令孩子们信任的安全网,到那时他们会一步一步地、诚恳而又深思熟虑的向你请教问题了,开学第一天就要面带微笑,以后每一天也要面带微笑。保持开心、乐观。你的情绪会传染教室里的每个孩子。
“十项信条”,它好似慢慢一桌美味佳肴,供孩子们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时间里面细细品尝,教师不急不躁,用足够的耐心、全力以赴,“十项信条”就这样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今后人生的财富,这就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满怀耐心,始终如一,制定出属于我们个人的“十戒”吧,并贯穿于每一堂课,简单明了,一以贯之,这必将引导孩子们迈向更高的人生境界,也会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