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时候我写了首诗,名字好像叫《让生活活下去》,说的是,给生活乃至生命,去找一个意义。@慕水同学很喜欢,并把它抄在本子上,当时他和我说,估计你也不知道你在谈的是什么。这是我第一次被他肯定,似乎也是那时唯一一次,被他肯定对我的意义很不寻常。
就像在整个高中完结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那些不能为成绩提供任何帮助的才算作阅读,现在我回头,想到那些一个人在深夜无所事事又感到痛苦的日子才像是活着的。
那时候过得太轻松了,在盲目的集体主义和虚假而强大的目标(高考)下,谁也没意识到生活的高尚和真诚。同心人一去,坐觉长安空。岁月自此走后,既没光芒,也没张狂的力气。
然后我读加缪。这半年我没看什么书,过的挺失败的,能拿出来说的似乎只有这件事。从大把的时间里我只舀到了半手不停渗下的细沙,然这温柔的岁月确是真切可感的,原先,曾以为告别的时候我该会很懊丧,但现在我把一切理解了,我既不喜欢虚妄。
读了两遍加缪的《局外人》,发觉这是一部很酷的小说。看它最直接的原因是“方可寒”,我对笛安发表在《收获》上的《告别天堂》印象很深。
看的过程中我就近嗜爱一般喜欢加缪平静克制几乎零度的文风,让我有很重的代入感。我这种活的吊儿郎当的人被加缪写的体无完肤。
《局外人》讲的是一个很短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小职员默尔索的一生和他所遭遇的像是一支迅猛的箭穿过凶顽异常的社会和群体,钉在这个荒谬杂乱无章的世界上。
冷冷的叙事语调及那不动声色的表情,懒洋洋的生活姿态及那优雅十足的无聊,在加缪的笔下,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现,世界是个陌生人,世界不是一盏灯。
拦路雨偏似雪花,这世界你懂吗?象征希望和方向的阳光只能照到表面浅浅的一层,就像背阴处的沙堆,愈深处愈感到透心的冰冷。
《局外人》有很多社会含义和政治含义,加缪是个时代感很强的作家,不过我只关心它的个人意义。这个故事被安排在炎热的夏季,海边满是蒸腾后的咸味,在那里默尔索莫名其妙的杀了人上了法庭。只有一面之缘看似友好的养老院院长在法庭上依着自己对默尔索在葬礼上不哭不满的看法慷慨的向法官罗列默尔索的罪行……
这个粗糙又丢失了理性的世界上,人们争吵不休。默尔索对世界存着本能的警惕,和群体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在和世界不冲突的每时每刻,宁愿保持着冷漠的姿态,也不愿戴上假装热情洋溢的面具,这是默尓索的生活哲学。
他于世界疏离,至死不喜欢也不愿演戏作假,迎合别人,对这个世界的厌倦,厌倦的姿态甚至算不上是拒绝。这厌倦源于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识,因为认识到生活不会因为人的作为而有所改变,于是放弃了与外部世界的过多互动,只求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作为的活下去 。很多事情,默尔索不是不能理解。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似乎已经不用再去为生活痛苦。
活着并成为自我,是生命最真实的地方。 默尔索选择做一个局外人,不再关心生命的去向和意义,不为一切讨一个理由。
他是不加矫饰的人酷爱不留阴影的阳光,他远不是没有感情,他内心深处到处充满深情,那种追求绝对和真理的深情在激励着他。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在真实的感官面前,一切矫饰的感情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
那天夕阳在阳台,他把椅子转个方向,胳膊倚靠在椅背上,和路过的年轻人打着寒暄,情感是私人的香烟,没必要和全世界宣泄,只要和世界的奋力诉说就是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我们一再呼唤,而世界并无灯光照人。那些社会规则错乱拼凑,你我相认或也只是一场偶遇。于是,渐渐丢掉理想做了放弃世界的异乡人:逢场作戏,逃避,愤怒,抱怨比比皆是,生活已成了我等重负。在意自己能不能活成谁,没想过要活成自己。
这个世界已经充斥了太多太多被夸大的感情与道德,人们统统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我们的行为不知不觉的已经带上了浓重的戏剧化、程序化和形式化而不自知。其实,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的错。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我以为自己多少接近了,那天想给生活的一个意义。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