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咨询圈流行一个帖子,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观点很美,用在中国人身上不敢完全认同,所以写了这篇:
这个流行的人本主义观点参考以下一句:“.....当你处于精神痛苦时,如果有人能听你诉说衷肠,同时又不试图评判你,不替你承担责任,不打算改变你,你就会感到非常愉快。这时,我内心的紧张就会解除。”
人本主义描绘的东西都很简练很美,但放到中国人身上却不一定合适。还是那句话,鸭的病理学不一定全适用于鸡。
人际界限分明的西方文化,人们不免生出孤独与不确定感。人本主义提供了一个不带判断的倾听,让孤独的人能连接,完整的一个人被充分认可,于是获得自我确认甚至消除罪恶感。
然而,生于人际紧密联结的文化下,中国人不那么倡导人际界限和私密,也那么不强调自我以及自我的原貌被彻底接纳,反而更重视自律、对他人的责任和分享。
那么临床上我们需要给来访者什么样的关系呢?不带判断的倾听有时会奏效,但来访许多时候很茫然,除了想要听你的想法以为,似乎他们更需要听到的是:你已经为他们尽力了/你做的牺牲是重要的/你对这个家庭是最有价值的/你奉献那么多却不被看到,真委屈了你.....
当下咨询圈可悲的是,每个中国人在关系中都在努力为别人牺牲,为他人做贡献,然而我们的咨询师却都在说这是错的,说你应该过你自己的幸福,离别人远一点。遗憾很少有人给予这种为他人牺牲的美德以足够的承认与赞赏,反倒在属于鸭文化范畴的个体主义语境下,瞎掰一些为了自己才对的观念,把国人的家庭拆得骨肉分离,把有责任心倾情付出的母亲批成了贪婪的怨妇。一个个做了很多努力期待被赞许的孩子,眼巴巴地只得到一句“你没有做你自己的谴责。”
我只想说,我们文化下的咨询,更需要给人际关系中的自我牺牲以肯定,这是中国人确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心灵安定,解除罪责感的主要途径。咨询师听着对方让他自己说啊说地自我探索,全盘接纳那个说的人,可以是可以,但对于西方人或许可以由此获得自我确认,对中国人却不完全对症。
最后补充一下,我们也期待咨询师说:你想哭就哭吧,想说什么也尽管说吧,在这里你可以做你想做的。这样也有效,但这样做只是给被关系缠结的个体一个喘息的空间,暂时输氧而已,却绝对不是因为全然接纳的倾听就可以让我们直接变好。我们可能喘了口气,但心还是悬着的。中国人的咨询,关键还是需要寻得自我分化与他者亲密的平衡,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