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更了几天,这几天有很多新的感悟,没来得及写。
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了,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真诚地记下自己的成长足迹。
不为营销,没有套路,对文体、字数没有要求,也不做规划,一切如其所是。
写的事情,有细节,因为是我自己经历的;写的感受,是真情实感,因为是我真实的体验。
今天早上,送乐儿上学。早上的天气有些凉意。
我们出发后,乐儿说,我感觉有点冷。
听到孩子说冷,
粗暴一点的家长,可能会呵斥:刚才让你穿衣服你不穿,现在知道冷了吧!
以前的我,应该会这样回应:那我们回家加件衣服吧。这是直接给解决方案。
今天,听到这句话,我回她,那你要不要现在回家加件衣服?
这话,乍听起来,没什么毛病。
我没有粗暴地呵斥,也没有直接给解决方案。我似乎还是一位善解人意的爸爸,询问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乐儿没有明确地回复。
于是,我将车停了下来,再次问她要不要加衣服,如果需要的话,我现在可以返回。
乐儿回应:快去学校呀,我又没说要加衣服。言语中满是不悦。
听到孩子这样说,我的情绪也来了,我就想:刚才是你说冷,我好心好意地问你要不要加衣服,而且加或不加,我也尊重你的意见。你还这个态度。
于是,我的大脑,立即启动了讲道理模式,对孩子说:我刚才只是问你的意见,加不加衣服你可以自己选择的。
好在,我只说了一句,就及时打住,没有啰嗦一大堆。但是我的言语中很明显透着冷冰冰的味道。
接下来,两人无话。
我有机会细细体会了一下自己刚才的心理活动。
刚听到孩子说冷,我询问孩子要不要加衣服时,当时我的内心戏是:你快点做个决定吧,现在刚出发,回家也还方便,不要等走远了再返回,我有点焦急。
过了一会,看到孩子没有明确回复,我的内心戏升级:怎么还没做决定,再继续的话,离家越来越远了,到时候你再说要回家拿,那很麻烦呀,而且到时候你肯定也会着急,又哭又叫的。在这个升级的内心戏里,我更焦急了,而且焦急中还带着害怕,我不仅害怕麻烦,我还害怕看到孩子到时候着急的样子。
于是,我停下了车,不管怎样,我就要孩子的一个决定。
以上一大段是我内心戏的剧本,它发生的时间很短,转瞬即逝。如果不去细细觉察,它就像冰山底部,深藏于心海。
这段剧本,它已经早早地写在我的潜意识中。每当我遇到类似的场景,这段剧本都会自动播放,我必定一次次地走入同样的剧情。
其实,在刚才我走入自己的剧情中时,孩子也在经历她的剧情。孩子可能对要不要加衣服本身就有些纠结,可能在担心会不会迟到,可能还在犹豫其他一些事情。
总之,孩子的剧本和我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的剧情没有任何关联,与事实更是毫不相干。
只是,带着不同剧情的两个人,在这个场景下相遇,并产生了碰撞与矛盾。
如果两人深陷在自己的剧情中,看不到对方,矛盾自然升级,直至关系的破裂。
好在,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我不再长时间地沉湎于自己的剧情中,每一次从剧情里跳出来,都是对原有剧本的慢慢改写。
这个改写,一字一句,很慢很慢。这也许就是生命的应有之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