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竭尽全力,他鼓励儿子要像“轼”一样登高望远,积极上进,又要像“辙”一样为人忠厚,处事稳妥,要做到养气为文,治所养心。
后来,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苏门三士,名动京师。“三苏”成就杰出,后人有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今天咱们就来谈一谈我眼中的东坡先生。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01冕屈难鸣,仕途便蹇
苏轼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为官后,刚正不阿,不平则鸣。此时的北宋正处在新旧势力激烈交锋之际,苏轼不赞成变法派的激进措施,也不像保守派那样顽固守旧,所以在政治上始终不得意。进士及第后任开封推官,不久便因反对新法而被贬出京。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所写的讽刺新法的诗句,说他作诗“谤讪朝廷”,因此被捕下狱,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释放后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废除新法,苏轼被召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正直敢言的他主张保留某些有可取之处的新法,又为守旧派所不容,再贬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方任职。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再次遭贬,被流放到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
回想苏东坡流放生涯我不由记起来了韩愈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屈原流放,离骚乃成,东坡流放,书香遍地。可怜的大诗人都是一路坎坷流芳,而后留千古文章的。真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东坡先生是仕途可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再次遭贬,被流放到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
02乐观旷达,兼济天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宦海沉浮,艰难苦恨的人生造就了苏轼旷达的胸襟,玉成了他豪放的词作。
在黄州,他临江而丽,将痛苦失意洒入滚滚东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贬徐州,他亲率军民于黄河泛滥之时筑堤堵水,保全一城人的生命财产。知杭州,他疏浚西湖,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泥筑堤,留下“苏堤”造福千年。谪海南,他穿越雾瘴,走过酷暑,在穷山恶水中不懈地传播中原文化的种子。风雨再大,他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谪地再远,他安之若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他从仕途的黑暗之门中从容地走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一代文豪。
03全才诗人,烟雨平生,十年生死,茫茫人海!
不惑之年,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又一个弯道,可是他不因此沉沦。漂流江海,万里烟波云帆,似乎勾勒了一个壮志未酬的学子的悲凉心境。同时,他又告诫学子要永不言弃,一句“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嗟峨”道出了人生真谛。对于自己一贬再贬的弯弯曲曲境地,他也歌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携好友,游赤壁不禁慨叹周郎“谈笑间,椅榕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看滔滔东逝水,淘尽黄沙显真金,颂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酶江月”。他深深懂得,转弯之后,是个春天。
苏轼对爱妻王弗爱之深,天地可鉴,日月为证。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好一个新得少女、十六岁,这不正是当年与苏轼结婚之前的王弗吗?“如娥双眉长带绿”,正是形容少女苦闷眉结难舒的实际境况,正是“半年眉绿未曾开”的最佳注解,苏轼与王弗恰恰是在半年之后成婚的。十九岁的“大龄青年”苏轼所娶的夫人王弗若不是十六岁,以上一切考证都将变得枉然。
记得我的国文老师说过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为数上不多的诗书词画全才。
除了建安风骨的“三曹”,明朝颇有名气的“三袁”,我想我可以记起来的就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三苏了,但又的颇爱苏轼。
最后对着天上的圆月,七夕前的月夜,人间还有多人人轻吟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就让我们每一位匆匆忙忙的千古过客都芒鞋走马,道一句:“谁怕”,而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走向未来吧!
20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