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脉搏从来不曾断裂,可是,在人们的意识中,总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缘由而忘却。今天的生活,是个人选择的偶然,是历史延续的必然。《棋王 树王 孩子王》记录下父辈年轻时代的故事,由小见大,从一人身上看到一个时代的挣扎。
收到新世相•图书馆寄来的第一本书,是本新书,还没有朋友留下阅读的痕迹。不识作者阿城,书不厚,便畅然读起来。《棋王》的开篇说的是知青在火车上的故事。我有火车情结,对火车上的故事,一直保持着好奇。关于“知青”,那是父辈年代的事儿,离我太遥远,大多数是靠听说。
《棋王》中有段关于吃的事,让我动容难忘怀。奶奶曾回忆,稻谷成熟时,她穿个围衣罩,腰上挂个竹兜,顶着烈日到田坝捡稻谷穗。晚上,用石磨把稻谷壳去掉,把去壳的大米装进小罐子中。秋收过去了,罐子也装满了。奶奶家属于城里居民,两人挣钱,七张嘴吃饭,食物有限,捡来的大米存到冬天就能熬粥。
七十年代初,大伯是家老大,十六七岁,下乡当了知青。知青回程探亲,奶奶总会到邻里处借5块钱给大伯,让他去剃个头发,然后下馆子打牙祭。那时家里穷,一个月才能吃上一顿肉。家里人多,奶奶怕弟弟妹妹嘴馋,当知青的大伯吃不舒服。爸爸说,家里一到吃肉的那天,在学校上晚自习都心不在焉。回到家,人多,也只能吃上两片肉。现在衣食无忧,那个年代也渐行渐远。去年奶奶和外婆相继去世,那些年的故事,再也没法从老人的嘴中听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不曾经历那些关于温饱,关于“信仰”之事,没有刻意地忘记,却也无法知晓。
历史不该在我们这代人的意识中断裂。当清宫影片霸占着电视荧屏一壁江山时,我们是否还清晰地知道,发生在离我们出生二三十年前的年代故事?
那个年代太遥远,我们不曾经历,但我们的父辈从那个年代走出来。作为九零后,通过阿城讲述的三个故事题材,能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认知,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更加感恩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