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偷影子的人》一书中有一个片段,印象非常深刻。
当年底就要当医生的男主特地空出时间,独自驱车来到沙滩上寻找克蕾尔后来的故事。他想从当年卖风筝的杂货店老板哪儿打探到一点消息,真不巧,杂货店老板已经有些神志不清,却巧遇了热情开朗的布夏太太。
这位布夏太太也是一大把年纪了,但是她的乐观不知可不可以代表浪漫的法国的主流人群。她说她知道关于克蕾尔的许多故事,可是她现在饿了,肚子咕咕叫,是不能聊天的。这位老太太的幽默可见一斑。不知道是因为人老了便像个孩子,还是因为她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孩子。
男主愉快地给她点了一块莱姆酒水果蛋糕、一个咖啡口味的闪电面包和两杯热巧克力,哈哈。不仅如此,老太太还主动向男主要了烟。别忘了,男主可是个医生啊,怎么会有烟呢,但又怎能拒绝这样一个率真可爱的老太太呢!
老太太一边点燃火柴一边幽幽的说,她说她非常的搞不懂,她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什么还要用尽一切办法来跟他们过不去呢?比如说又要禁止喝酒,又不准抽烟,也不能吃得太甜太咸,知道这都是为了他们好,嗯,可以让他们活得更长,但是所有这些抱着这些想法的专家夺去的都是他们活着的欲望,此刻,她只想自由的活下去。
不知道老太太的这段话说出了多少生命最后几年老人的心愿。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我们都是被喜悦、庆贺、美好祝福所包围。可是,有生就有死,每一个生命都有走完旅程的那一刻。
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越是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越是要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生命,一段不可逆的旅行,方能善始善终。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老人走向了生命的黄昏。其实,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质量,尤其是夕阳阶段。
如何有尊严的离去,既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也需要老人自己的良好心态,二者缺一不可。社会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有一位大学教授,他的老伴过世了,一儿一女都在国外定居,他自己就住进了养老院。有一位义工小伙子经常来看他,他经常和小伙子谈心,交给小伙子很多自己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还把自己收藏的一些书籍都赠送给了小伙子。他的乐观豁达时时感染着小伙子。他的儿女远在国外来看他很少,但是他说他一点儿也不怪自己的孩子,因为当初他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国,现在,孩子们在国外都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他很知足,也很快乐。
这和男主的妈妈有些相似,男主的妈妈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从未打扰到孩子。甚至编下美丽的谎言,怕影响孩子的工作,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所谓的儿女一场,也未必谁一定要对谁负责任,更不是养儿防老、养老送终这样的道德绑架。父母对儿女不能只是占有,孩子毕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唯一能做的是希望他们过得更好,因为人的爱都是垂直向下的。
每个人最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就像布夏太太,要自由的活下去。这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宽容、理解、关心和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尊老爱老护老的良好氛围。
但老人自己的乐观心态显得尤为重要,既不可倚老卖老,还要与时俱进。不要抱怨社会,什么都看不惯,更不要觉的全社会都欠你的,一副当年我怎么怎么样的不可一世,大概是讨人嫌的吧。如果身体条件良好,又有专长的老人,还应该为社会再发挥一些余热。
正确看待死亡也很重要,有生就有死,乃自然现象。任何的长生不老,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记得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治疗癌症方面的泰斗级医生,当他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他非常理智地选择放弃治疗,每天依旧正常上班,为别人解除痛苦,把自己当下的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因为他知道这个病是治不好的,而且他不想看到自己像他的患者一样,浑身插满了管子,每天吃各种药,放疗化疗,痛苦万分,没有一点生命的尊严。而且家人亲戚朋友也跟着忙碌,跟着受罪,跟着痛苦。但一切都于事无补,可能还浪费了国家的医疗资源。
或许有一天,我们的“三观”里要加上这么“一观”------“人死观”,我们的政治课里也要加上“人死观”这么一堂课。
所以,光有正确的“人生观”还不够,你还要有正确的“人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