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于我来讲,从小时候的见书就读,到上学以后的应试阅读,最后演变为了现在的心血来潮的读。而我阅读的方式也从小时候的杂志、报纸、小广告一语阅读,到高中毕业前课本、小说、散文、诗集等双语阅读,演变为了后来的电子书、网页、纸质书、文档等的三语阅读。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让我不断体会到不同文化间的情感差异、逻辑差距和不同视角,同时也让我在那些对我没有了解的人有意无意的称赞中,让我自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以为已阅万卷书。感谢命运,后来认识了一些真正读书万卷的人,才从自我感觉良好的幻想中醒了过来,开始重新踏踏实实地找回阅读习惯。不过这种阅读习惯依然是建立在心血来潮的基础上。
所以去年元旦的时候,为了给新年开个好头跑去书店买了一本《爱伦坡小说集》。当时选这本书,是因为当时美国文学课上,Jonathan教授一直在推荐这位作家,而且当时课本里那篇关于House of Usher 的那个小故事在课堂中确实被烘托出了那种感觉。结果一直到去年十月,我都还在努力阅读前年买的《神曲》。完成这本几乎没看懂的著作,再紧接着看爱伦坡小说集,第一篇就是课本里的那个故事,没想到我连这一篇都没看完就不想再看了。
后来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没有去碰任何书,不知是因为那本小说集,还是因为我当时的情绪,我甚至再一次厌倦了书籍。紧接着我试图再次回到影视作品的世界里,从各种电影、美剧和英剧中,找寻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东西。也确实,我成功了,影视作品比起书籍来的方便,还很有意思,虽然没有那么详细,但会把主线讲的很清楚,让我明白主体思想。我想这也就足够了。
直到去年十一月底的某一天,Max买了一本《岛上书店》,我在去她单位找她的时候,看了一会儿就迷上了这本书。当时大概读了四五页,我就想知道出版社的姑娘怎么样了,书店老板又怎么样了?而书店老板和原来那个出版社推销员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从手机自带的读书软件上购买了电纸书,花了6个小时把它读完了。好像是爱伦坡说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故事都是好故事,我承认《岛上书店》正是这么一本讲述了一个好故事的好书。
也就在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新浪微博上分享了一部最新的迷你英剧《Then there were none》。保存了这剧的资源,却没有看,就又被另一部新的叫《Childhood's End》的美剧吸引了全部注意力。这部也是个迷你剧,只有6集,看到最后,我总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便去搜索原著,没想到这原著是本挺古老的小说,可惜电子书城没有相关的资源,只好从网上找了个PDF文件下载以后,读了一点。
一直到2015年结束,《无人生还》和《童年的终结》都静静地躺在手机存储的某一个角落,而陪我终结2015年的却是我的偶像Seth Macfarlane 推荐的《2030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虽然同样没能在电子书城找到资源,但是在网上有一个网站提供了前16章的免费阅读,当我把这16章读完的时候,2015年刚好结束,而书的结局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这么说下来,有一阵我把看电影和读书的功能放在同等的位置,而且我依然这么认为。读书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而看电影更像是去看别人对这本书的理解。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排斥电影或者书籍的行为,估计也只能呵呵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