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四端论】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四端论】


【摘】

这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论”和扩充放大的原理。端,是萌芽,是头绪,是基础。

一是恻隐之心。

人们看见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了,怵惕恻隐之心马上就会出来,这是发之自然,不是人家勉强他的,所以好生恤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可伤可痛的事发生在眼前,他无动于衷,那就不是人。

二是羞恶之心。

如果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总会觉得羞耻;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总会觉得厌恶。此心也是人人皆有,没有就不是人。就算有自己不知道羞耻的,他也知道厌恶别人,那还是有是非观念。如果完全没有羞恶之心,那也不是人。

三是辞让之心。

理所当辞让于他人的,都晓得推让。心安理得该拿不该拿都往自己家里搬的,那也不是人。

四是是非之心。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人都知道,不知道的就不是人。王阳明举过一个例子,一个贼被抓住了,你骂他是个贼,他也不爱听,没有谁会觉得做贼很光荣。这就是还有是非之心,还有良知。

有一次,王阳明抓住一个强盗,对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似乎没有是非之心了。王阳明跟他讲良知,他却嘲笑王阳明:“我是一个强盗,你跟我讲什么良知呢?我没有良知。”王阳明说:“天挺热的,把衣服脱了吧!”那贼脱了个赤膊。王阳明接着说:“裤子也脱了吧?”

那贼不好意思了,说:“这不太好吧?”王阳明说:“这就是你的良知。”

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之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之端,智的萌芽。


【感】有了四个初心,才成就了后面的仁、义、理、智。每个人心里都是有这个底线的,只是有意去感知或故意去屏蔽,比如,王阳明故事里的强盗,强盗本人认为需要故意屏弊自己的良知,让自己不受良心谴责,但其实也是心里胆明的。


我昨天觉察到,在地铁上,会感受到很多被“侵扰”事件,比如,突然有一个人跳在你前面20厘米的地方,他个子比你高许多,还背着一个大背,不顾及你的位置好不好站。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我就主动取下自己的背包,转个方向,放在跨下,让出一些空间给对方。身边的一位女士也不太好站位子,我就放弃任何可扶的地方,只是用身体来做平衡,直到我获得了一个座位。


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我们心里都有具备的,只需觉知和调动真我的视角,就能轻松做出选择。


【行】觉察自己所做的事,用是“四端”来感知自己的思想,修正自己的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