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至西溪的公路,因为区别于新修的龙山大道,已渐渐习惯性地叫成了“西溪老路”。据1991年版的《永康县志》记载,这条路长4.7公里,建设于1956年,砂石路面,1987年按3级公路标准改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国家无力也无需大规模修建高等级公路。这条路在当时是原龙山辖区内通往永康县城的唯一交通要道,它大多随地势起伏而建,或陡坡或弯曲,串联起了古陇、丰山头、里麻车、下里、桐塘、西溪等村落,极大地改善了周边村民的出行和生活,可以说这是一条致富路。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和记忆。
印象中这条路总是黄沙满地,每每有汽车开过,便会卷起一阵阵如迷雾般的黄沙尘。八二年的时候,家里新造的房子刚好就在公路边。房子后面的公路循着山的地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陡坡。那个时候农村人的运输工具除了手推独轮车外,要好一点的就是手扶拖拉机了。而这个陡坡,因为手推独轮车、拖拉机的缘由,便有了许多坎坷的运输故事。
天气晴好的时光,尚且还好。使点力、加大油门,一般都能爬上这陡坡。但是,老天爷若不赏脸,下起了雨,那可就是一地的泥泞了。而这样的泥泞,就好像“耕田”过的湿土田一样,一行深一行浅地;路面上的泥土好像也多了许多的粘性,一大坨一大坨地粘在车轮上亦或是脚后跟,沉沉的让人步不开步。手推独轮车的行人,在这样的泥巴坡上走路都已显得很困难,更甭提说是推车了!前拉后推,不仅累得满头大汗,而且苦不堪言;而手扶拖拉机就好像蹩脚鸭上岸一般,才刚刚爬上去一点,又“嘭”、“嘭”地滑了下来,有的时候则像泥鳅一样,从路的一边,以45度的方向逶移着爬行到路的另一边,慢慢地一点点地龟行着。一条好端端的路,就好比是刚经历了千军万马的厮杀般“丘壑纵横”。想来,如今已上了四十来岁年纪的人一定是记忆犹新的!
这条路的坎坷,因为黄沙尘的弥漫,因为雨雪的侵蚀,或者是众多的陡坡,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秋冬而终结了痛苦的记忆。印象中是从江西玉山而来的一个工程队,十分突兀地在原有的路面上夹起了钢板,铺起了水泥路。这对于沿线的村民们来说,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每到饭点的时候,总有些人喜欢捧着一口食饭碗,盛了满满地饭菜,站在路边,仔细查看,关注着水泥路面的进展,好似自家襁褓中的婴孩般,欣喜着它的不断成长和变化。
出行状况的改观,极大的方便了原龙山辖区内相关村落村民的外出经商、运输等等方面的交通与交流。那个时候,永康侬的口头禅“罗”,便会经常在这条路上响起和回荡。老路在晚上是少有车辆和行人的。出门在外的人,回家了便只有靠着双脚一步步地走回家。偶尔碰到有路过的车辆,便会大喊着“罗,相帮带几!”,而路过的车辆也大多会停下来,捎上这些夜归侬!
老路或倚山而建,或穿村而过。印象中,老路通过村里的一段路程两旁都是一些高大的松树林,几乎没有任何宅落,低矮的毛草丛中还会时不时地露出一个个长满了荒草的坟冢,阳光也少有的铺天盖地的射将进来,显得十分地幽暗和没有生气。这一段路程的夜晚似乎来得特别的早,下午四五点钟的光景,天色就暗了下来,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虫鸣鸟叫,衬托着这黑黝黝的背景,让人惊恐。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全然没有了当初的景况。路的两旁遍布了一家家工厂,机器隆隆作响,车水马龙,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经彻头彻尾没有了冷清的模样!
一条清凉凉的水渠,也全然没有了当初高大上的威武模样,浓缩成了小巧的小水沟状,伴在老路的边沿,似乎还在述说着曾经有过的故事。孩提时代曾经戏耍的“水攻”,则没有了任何的历史遗存,永远消失在过往的记忆中了。
老路和之后延伸修建的西溪到棠溪线,几乎成了原龙山辖区的生命线和致富线。凭借着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积极政策,这条路也太多地承载了人们从贫穷到富裕生活的嬗变、见证了山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经济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
时间流逝,岁月如梭。西溪老路坎坎坷坷,历经多次改造和修缮,路况也越来越好,但依然改变不了它已显得老旧、破败和窄小的窘况。新修的龙山大道,不仅宽敞、平直,而且视野开阔,已逐渐承载起了老路的功能。但是老路却仍“老骥伏枥”般默默地坚持着为大家提供着便利,衔接着一代代人打拼和奋斗的梦想。
如今美丽乡村的大力建设,使沿线的各个村庄都焕发出了新的容颜,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般闪闪发光,而老路则是串联起这些明珠的玉带,显得那么的独特和精彩。它必将永远留存在我们大龙山人的记忆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