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我认为“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太深入人心,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三国演义》纯属是小说,不可全面轻信。我们应该用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去思考曹操真的是人们口中那么奸诈,可恶吗?
【《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我认为也是这样的,曹操不是“奸臣”,而是“英雄”,又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是一位“可爱的奸雄”,更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为何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在看过《三国志》之后,我对三国人物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我认为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只是是一个军士罢了。在《三国演义》中,很多情节把诸葛亮给神话了,然而现实中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厉害,或许是《三国演义》中的作者罗贯中把诸葛亮当做偶像崇拜,才加入了很多情节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大放光彩。然而小说仅仅是小说,里面有很多情节是虚构的,我们应该用正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
在《三国志》中的曹操的形象则是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即唯才是用。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有这样的的智囊团,曹操为何不称霸?反而维护汉朝的统治呢?这足以看出他还是想当臣子的,只是但是时局不允许。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三国志》中来看。
在《三国志》中来看的话,曹操其实是想做能臣的,他曾经担任过洛阳北部尉,这是他担任的第一个官职,记忆是非常深刻的。我们知道,洛阳北部尉是不好当的,但曹操却是很称职的,上任几个月后,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侄子炙手可热的权势,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里,公然违背夜行。曹操也不含糊,立即把这家伙用五色棒打死。由此可知,曹操一开始是想做能臣的。但是在那时年轻的曹操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做能臣要有条件:第一要看时世,第二要看政局,第三要看人主。所以我认为曹操变成“奸雄”也是情有可原的,即所谓时势造英雄嘛,当时的时局不允许曹操做贤臣,汉王朝已经完全没落了。所以, 曹操必须做奸雄才能施展他的远大报负,这是我对曹操的重新认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曹操的形象是英雄,因为在《三国志》中的作者用极其详实的历史资料,塑造出了真实的历史英雄曹操。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其目的是为了历史人物更加真实、更加符合历史原貌。因此,可以说。《三国志》中的英雄曹操是由历史所造就的,这样的英雄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真实感,时势造英雄亦是如此,所以我认为曹操的形象是英雄,是当时所处时代的英雄。用《三国志》中的评价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