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老早就提醒自己不要给别人免费建议,但还是会有比较要好的朋友聊天时会互相说到、问到一些事情。有时候,你是真心觉得那是个坑啊,原来我会苦口婆心的说,忘记梁宁的告诫,5分钟劝不动,就放弃吧,随便怎么说都没有用。
我最近发现一个神奇句式能解决这个问题。
上上个月,我在广州的朋友突然给我打一个电话,她说想加盟钢管厂小郡肝串串。我作为考察过川渝两地火锅的“资深人士”,自然知道钢管厂串串不仅到处都是盗版加盟店,还已经处在一个餐饮品牌成熟期到衰退期的阶段,肯定就劝她打消这个想法。
她在电话里要来成都看看的热情高涨,随便我怎么说,她都觉得这个事情非常好。我突然话峰一转,问:“有没有可能,你现在已经觉得加盟钢管厂串串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所以现在你说的所有话,找的所有东西都是来支撑(证明)这个观点的?”
本来她噼里啪啦的在电话里说不停,我这么一问,她就安静下来了。隔了一会儿,她说,“好像是的。”
尽管她第二天还是到了成都,但是为了吃火锅,不是为了加盟串串店了。
上周,一个从澳洲回来的姐姐想在四川三四线城市做品牌连锁咖啡店(重资产运营),也问了她一个相同的问题,“会不会你现在已经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所以你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的东西都是来支撑它的?”
嗯,她现在的方向全变了。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之一:聚焦行动导致的偏差。
我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话说的就是,当你专注于你所做的事情的时候,你通常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见的是细节而不是宏观的大局。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们问我:“你现在在干什么?我会说:我在写作文”
而一个旁观的人则会说,你现在正在分析事情,你正在训练你的思维,你正在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和旁观者都对,但是我们俩看问题的层次水平不一样。从我在写作文,到我在分析事件,到我在训练我的思维,再到我正在提升我自己。
对我当前的行为,我们会有不同层次的解读,而越宏观、越大局的解读,就会越接近事情的真相。
但是,当人具体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更多地是关注于自己当下的行为。要完成自己的行为,你就必然更多地关注事情或者行为的细节,而不是全局。
另一方面,当你做的事情越复杂,就越需要耗费你的认知与心理资源,你就会更专注于细节。
而旁观者由于没有做事,所以他的任务是简单的,他所需要做的,只是观察你而已。这个时候,旁观者就能更多地给出一些全面的、更加有高度的想法来解释你现在的状态。
明天写原因二和怎么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