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并不算明亮的教室里,半大的孩子还在摇头晃脑的读着,背诵着。
转眼间像是穿越了时间,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怎么来到这里,是不清楚的。仿佛从天而降,更仿佛开始就已经站到了这里。
眼前山谷里的天,晴朗无云;四周环绕的山,层峦耸翠;停靠在树上的鸟,叽叽喳喳;花瓣伴随着微风纷纷扬扬,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好世界。
孩子因何而来,不能得知。但她清楚的知道,这里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她驻足观望,想用手机将这一切美好记录,却发现平日不能离身的手机,不知为何竟在这个时候忽然不见。
她观察着往来的行人,原来他们并不停留,似是早已对这里的美习以为常。而对她这个不速之客的呆望,更显得毫不在意。
她瞬间懂了,这么优美的景象,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礼物。美好的印象只有篆刻在心里才是自己的。这时,她不再为手机不在身旁而遗憾。只静静地与这里的一切深情对望,直至将这里的美好都吸收进脑海……
慢慢睁开眼睛,好一阵恍惚,一梦之隔的山谷,是自己向往已久的地方。那里不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更是我的桃花源。
我始终在幻想着哪一天,自己真的会置身于那样一片开满桃花的山谷。悠闲地聆听着山谷里清脆地鸟鸣声与附近的水声潺潺。
可现实呢,是我不得不在并未完全清醒的早晨。勉强睁开眼,机械地穿好衣服,胡乱收拾一番,匆忙出门去迎接那每日必做的工作。
直到临近午时,才趁空闲时间到楼下的便利店买上一份凑合的盒饭,饭后便是短暂的小睡。这样的日子重复且无聊,懒散又没有生机。
好在经过一个冬季,人也像苏醒过来。终于在某一天里摒弃了早已厌恶的盒饭,学着其他一些人,去外面的小吃店解决了必要的午餐,而后懒洋洋地站在楼底下晒一晒太阳。
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改变,才有了心情想起那些每日匆忙中相见的花朵。于是,穿过熙熙攘攘地人群,绕过街角,径直走向雍和宫的方向。只为了去仔细瞧一瞧墙外那两棵盛开的花树,见一见那铺了满地的花瓣。
那里,是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可每日来去匆匆中,甚至来不及停留一两分钟对着漂亮的花朵按一下快门。
看着那些缤纷下落的花瓣与那些还在树上的细小花朵,平日里的紧张感也跟着慢慢疏离。在喧闹里偷得片刻闲暇,到也觉得生活还是可以过得这么惬意的。
总会有人问:“你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你向往的生活是什么?”说到底,向往的日子无非就是一种生活过的久了,腻了、烦了,想去过另外一种生活罢了。
我说我向往桃花源,为何向往呢?也只是因为不能得,才会显得珍贵,如果真的给我一个山谷,我幽居于内,刨除胆子小的问题,想必过不了两年,我又会对山谷以外的热闹心生向往了。
再美好的日子,时间一久,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再美丽的女子,看的久了,也一定会觉得平淡无奇。
生活里总需要加点新奇的事物去点缀,才能看起来有所生机。这又不得不说起现在流行的仪式感了。一束花、一场电影、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虽不足以支撑整个无聊的生活,却可以让生活保有一定的色彩。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就像最初我觉得午饭后的小睡,那一刻是美的;就像时间一久,又觉得饭后晒着太阳的那一刻也是舒适的;就像在热闹的午后,盯着一朵小花,看看有几根花蕊,看着花朵有几瓣;也是美好的一样。
生活里的美是容易发现的,一束花,一场电影更算不得什么向往。那真正意义的向往呢?比如穷人羡慕成为一个有钱人,而有钱人又要回头羡慕那些不掺杂一点物质的爱情。
那可就是一种暂时达不到的理想之境了,正是因为达不到,所以才会让人无比向往。即使那种向往真的实现了,谁又能保证在那样的生活里保持永久的热爱呢?
就像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换作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诉我说:一个人过着朝九晚六,周末双休,工作时间紧张忙碌到对日子厌烦的话语。我想我会嗤之以鼻认为她好日子过多了。
因为那个时候我想要的仅仅是现在的生活。而现在呢?我只想要更好的生活。
这不是不知足,这只是追求进步的方式。
如果非要说向往哪一种日子,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只能说那些比现在好的生活方式,比现在舒服的,都是我向往的。之所以向往,实在是因为那一切还没有实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