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简书上发布了第一篇“文章”——《假如我也每天写一篇》后,整个人便像打了鸡血似的,处于亢奋中。
首先是不停地盯着手机,注意“消息”中的“其他提醒”,看自己的文字是否被某个官方专题收入。若录则喜,大有“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态,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拒稿则颓,顿生“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叹,哀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颓而不甘,继以刷新,什么叫望穿秋水,此刻顿悟。其实马放南山多年,重新拾笔而被拒原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可偏偏小孩般的盼望出现奇迹。那状态,明眼人最清楚。妻子戏谑:“难怪学生手机禁不了,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我便涎着老脸:“岂可同日而语,什么叫风雅?!”
终于“发表”了,急切地盯着“喜欢和赞”,重温初为人之父母的惊喜和怜爱,更深切地体会"孩子是自己的好"。虽然字典里的字词都是那样一些内容,可因为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的手把它拨弄、组合,其中便有了我的基因,伴随了我的喜怒哀乐,即使再稚拙,却总以为是好的。只可惜不管多么执著和热切,更多的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有了“喜欢和赞”,便得陇望蜀:希望被关注而有粉丝,希望更多的人阅读。忽然记起“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深深理解那无名歌女的良苦用心,不由得喜欢上了她,因为那才真是一位可爱有趣的美人;也才更真切地明白作家们为何要用技巧,只是自己使不上劲,徒有羡鱼之恨。关注度不够,无可奈何之下,将文字转到QQ空间。这下倒好,不是说好奇心害死猫么?那么多的朋友、学生,误入深坑,以为貌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老看这个不顺对那个挑刺的老师有多厉害。看后悔恨耽误时间害了眼睛,不过进来了,晚也,晚也,空间上早已留下脚印,没有大雨冲刷痕迹。情面难却,不好不表示。于是摇着头捂着嘴偷笑不已,心里想的是这也能晒出来?终于知道你的老底了,竟骗了我这许多年,果然人生不若初见!可手还是一连在表情符里点三次大拇指,作善意的谎言:我可是真心佩服。
早已迈过不惑之年而近乎知命的我,又怎么会不明白这点呢?不过凡人本性如此: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一回事。是故那圣人才可以悲悯的眼神站在云端喃喃:人啊人啊……
于是乎很开心地将美评与点赞照单全收。
最过瘾的是刻意将第三篇文章显示的五个官方专题收录消息截屏,再发至微信朋友圈。嘿!效果来了,那真叫一个刷屏,而且在朋友圈你看不到我的原文,不知道水有多深吧!先让我小小地满足一回再说吧!
只是觉得还不过瘾,这些美评和点赞若能出现在简书文章的后面,使阅读量上升,多美啊!
憾事!
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