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在看书的时候,看到的关于张小龙老师讲到的什么是自然,如何去培养“自然”思维的一些观点以及个人的一些思考。
张小龙对用户体验的目标是,做到“自然”。
当我第一眼看到自然的时候,我对自然的定义是:简单、连贯顺畅、易接受。张老师对自然的定义是“我个人也欣赏原研哉等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应当挖掘人的本原的体验倾向。”何为本原?也就是小白用户在没有任何习惯的影响下如何使用产品的方式?
“自然”的产品设计有哪些? 滑动、拉拽、摇一摇、点击..这里先挖个坑,本周再整理出一些内容来看一下。
如何学习自然?
“分类”是其核心之一
每一个产品提供的服务都有目标的受众,这是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这里面讲到分类的时候,一是对用户画像的分类,二是对用户故事的分类,三是对用户需求的分类,四是对产品方案的分类。这里面形成一个闭环,从用户故事中把需求抵达产品,产品把方案传达给用户。
有一种符合“自然”原则的建模方法,来通过产品结构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联系,映射和解决问题。
而对任何一个界面和交互,同样可以用“don’t make me think”或者“是否自然到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使用”来反复思考。
1、在我的产品设计过程当中,总是不断的在提示自己。用户故事是什么,战略层的目的是什么,要把什么内容传达给用户。不断的询问自己下一步、用户下一步做什么,最后形成一个用户体验的闭环,讲述完结整个故事。这其实也是众多设计书里传达的理念。而在术上的积累,我们只能日积跬步,多玩些优秀的产品、不断验证反思才能够越做越好。
比如,对一个列表,需要显示总的条目数吗?(比如通讯录有多少人,用户需要这个数字吗?)一个进度条,需要显示百分比吗?数字对于用户而言是自然能接受的反馈吗?
2、对习以为常的产品设计、生活问一个为什么,探究背后的设计思路。
”自然”的思维方式一般是需要长期的、非常理性的训练才能获得,而不是突然幻想自己获得了一种使用“自然原则”的能力。记得知乎上有个问题问“乔布斯为什么能凭直觉知道该怎么做”。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有天生的可重复的直觉,来立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员。比如,对于复杂事物,如何将其“抽象”为一个简单模型,是需要大量案例锻炼的。但是,如果经过10 000小时的有意识地朝某个方向的训练(比如对“自然”的反复思考和实际工作练习),并且是极为理性的思维和实践训练,是可以获得一些直觉的。
3、简单模型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如何描述一个故事。分类的思维也好,都是在讲述一个用户故事。真实的用户故事下才蕴含着真实的需求。先这么做吧,有恒心的学习,批判的接受。也许所谓“自然”也是错的呢?实践出真知。
这里只求真,没有真理。
微信公众号:PM范儿
记录一个不惧撞南墙的野路子产品经理的故事.
期待分享和交流~
![](http://i.imgur.com/C5NuCv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