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观众可能对你不是很熟悉,不知道你会去跟他们拉近距离吗?”
“不会,就不会啊。”杨乃文显得有点无辜。
这是在《歌手》节目里的一个采访片段,而采访的对象是台湾摇滚女爵杨乃文。
杨乃文,三度提名金曲奖。在第十一届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击败王菲、张惠妹、范晓萱、莫文蔚夺得最佳国语女歌手。
在颁奖现场,留下了历史最短的六个字获奖感言“谢谢大家,谢谢。”
作为一个歌手,杨乃文似乎从来没有刻意去讨好别人。
因为性格冷艳不喜欢社交,不讨好别人,不屑于炒作。她的名字和音乐没有被太多的宣传和推广,所以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她。
在采访的时候,她也感慨“我其实挺幸运的,我有很多歌迷一直支持着我。不错,还有饭吃。”
在她的字典里,似乎没有“讨好”二字,她只是用心把她想做的事情做好而已。
而在另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里,“最年轻”的《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蒋方舟坦言,自己曾是“讨好型人格”。
那时候,不敢对别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不敢说不,一直在想要满足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节目中,蒋方舟甚至说出“怀疑自己20多年是不是活错了。”
在她的字里行间,却也仿佛看见了闺蜜小陈的影子。
02、
晚上9点,闺蜜小陈揉了揉僵硬的肩膀,望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叹了口气,准备回家。
这是她入职以来,被迫的第六次加班。而每一次,几乎都是因为帮同事的“一个小忙”。
闺蜜坦言,不是不想拒绝,可是话到嘴边,习惯的答应就脱口而出了。一次两次,大家就真的把闺蜜当做一个老好人,有点事儿就找她帮忙。
然而在后续的员工内评价上,闺蜜小陈并没有得到其他员工的特殊对待,反而得了一个“工作效率不高”的评价,这让她十分沮丧。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蒋方舟自述的“讨好型人格”,她才意识到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呢?
有一种说法解释是因为“有条件的爱”。
在小的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常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安。
我们经常需要“获得好成绩”、“表现的好”、“听话懂事”才能获得父母的表扬和赞赏。
这样的模式看起来稀松平常,而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由此而来。
你要去满足他人对你的期待,才可以获得奖赏和赞扬。
从一开始的父母、到后来的朋友、同事、伴侣。
你习惯了处处考虑他人,把自己的感受不断地往后放。
久而久之,你不敢拒绝,你不敢说不,你害怕因此毁坏这段关系。
而这一切的源头,似乎都是我们天真地误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都是“有条件的”。
03、
那么,应该如何改善“讨好型人格”呢?
蒋方舟在节目里提到了自己的改善方式:一个人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去,每天写日记和看展,其他什么也不做。因为没有长辈和朋友需要讨好,她渐渐习惯了不用讨好别人的生活,也在这种生活里重新看见了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方法或许对她有用,但对于大众来说,似乎有点难以做到。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任何你认为“不好的情绪”都曾经给你带来过好处,不需要否认,坦然地接受它。
因为它曾是你的一部分。
回忆一下,你在什么情况下,曾经因为“讨好型人格”而体会到了“好处”?你是如何把它慢慢“喂养”大的?
是因为你曾经因为父母的笑容而欣喜不已?又或是因为朋友的感谢而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正视这样的情绪,接受它,并慢慢完善它。
04、
在《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里,提到了“活在当下”的力量。
想要完善“讨好型人格”,那就不能被困于“过去”和“未来”。
许多人深陷“讨好型人格”,是因为“过去”都是这么做的,亦是希望能给“未来”创造些好处。
可我们都忘了,“过去”已经离我们远去,而“未来”却总是在遥远的前方。
所有我们幻想中的“过去”与“未来”,都是以“此时此刻”的形式曾经来过或者即将来到我们面前。我们能把握的,仅仅是“当下”这一刻而已。
因此,想要跳出“讨好型人格”,要放下对过去的执念,不再纠结于“我曾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重新活一次。
要放下对未来的过分期许,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着眼于“未来”的某一天。
未来,就像旅行的目的地一样,你有方向可以前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要忘记,脚下走的每一步,呼吸的每一口空气,看见的每一处美景,感受到的每一缕阳光,每一丝微风,每一滴雨水,这些,才是旅行的意义吧。
其实你知道,如果你能在乎你此时的感受,把每一个“当下”过好了,你的未来,自然不会差。
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了,此时此刻的感受,才是我们活在这世上最真实的体验。
人生的白纸上可能已经被涂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我们不需要去否认、擦除。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把它翻过来。
我不想讨好了别人,却总是忘记哄自己开心。
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全新的自己。
与你共勉。
—END——
我是高逸,在路上,和你一起进步。
你的点赞和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赞赏~如果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里和我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