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爸爸对女儿人肉搜索,居然成了年度最火爆的悬疑片!】
最近有部电影火遍了朋友圈。
拍摄时间,13天。剪辑时间,两年。生生累死了后期。
这部牛叉上天的电影就是《网络谜踪》。香港的译名则更为直观和接地气《人肉搜索》。
片子的主题非常清晰:网络寻人。
作为悬疑片和惊悚片,《网络谜踪》在各网站的口碑极好。
烂番茄新鲜度93%,观众满意度89%。
豆瓣评分8.7,好于97%的悬疑片,分数之前一度高过9分。
今年8月份在北美上映后,公映一周的国内票房已经达到1400万美元,全球票房3000万美元,成为年度全美最火爆的电影之一。
成绩如此优异,主创们却是新人——导演阿尼什只有27岁,编剧赛弗也不过30岁。
简直可以被当成是小成本电影C位出道和年轻导演出头之作的典范了。
短短两周时间完成的电影,却能一跃成为票房黑马,《网络谜踪》凭什么?凭它革了一把电影的命。
全程摄屏。
换言之,靠一块电脑屏幕撑起了整部电影。
其实2013年的《巢穴》为这种桌面电影开了头。
《解除好友》系列电影也紧随其后。
然而这些电影基本局限于低廉的伪纪录片质感,与小格局的虐杀原则之中,看久了又不足为奇。
《网络谜踪》不一样在,它通过各种手段的流畅结合,将这种形式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它的人物出场方式是这样的:
通过新闻头条展示破案线索:
通过电脑屏幕待机转场:
还有无限弹窗和油管视频,博君一笑:
全程摄屏最新颖独特的地方是,它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在技术上让观众耳目一新。
影片的开场,是一张Windows XP的蓝天白云电脑桌面,同学们应该很熟悉。
通过这台电脑的视频摄像头,一家三口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网络谜踪》里的叙事视角转换,是通过人物登录电脑时所使用的ID显示的。
妈妈帕姆用电脑记录下女儿玛戈从出生到慢慢成长起来的一点一滴。
一起做饭,一起叫爸爸起床,教她弹钢琴,看她上台表演......
爸爸大卫出差时和家人视频,在eBay上给女儿买钢琴......
而玛戈的使用记录,则更接近我们刚接触电脑,刚成长起来时的样子。
四年级时和同学聊天,明白了人怎么生小孩;
长大一点,还偷偷搜索过“什么是性交”,那个时候连字都打错了。
就这样,年复一年,电脑记录下了这家人的幸福生活。
直到妈妈患上了淋巴癌。生病,好转,恶化,去世。
玛戈在电脑日历里标注的“Mom comes home!”,从一天比一天晚,到最后彻底被删除了。
在开场短短的6分钟之内,《网络谜踪》仅用图片、视频、日历、google搜索和网页,就将一家人从温馨到分离的生活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不仅是简单的电脑页面之间的来回切换,而是丰富的人生画面。
用现代电影理论家哲学家德勒兹的研究成果来说,就是无数情感—影像的集合。
帕姆的离开,也让父女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爸爸和玛戈发短信会刻意避开提及妈妈,而玛戈也经常深夜才回家,对爸爸的关心略显敷衍。
这部电影十分懂得用细节引起观众的共情。
打字的长度,回消息的时间,以及那些删了又换掉的话,都是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表现情感的另一面。
大卫和女儿聊天时,多次出现删删减减的情况
一天半夜,玛戈给爸爸打了三个电话,大卫因为在睡觉没有接到。
等到第二天大卫醒来,却再也联系不上她了。
从这时候开始,大卫的饰演者,长得酷似周杰伦的亚裔演员约翰.赵,就用精湛的演技一个人撑起了整台戏。
大卫发现无法联系上女儿之后,立马报了警,负责的是一位叫罗斯玛丽的探长。
探长见到大卫之后跟他说了一句话:你只需要告诉我们,玛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了配合探长的调查,大卫借着玛戈留在家里的笔记本开始了解她。
玛戈所有账户都需要手动填写密码,看起来隐私保护意识很强。
大卫不知道密码,并不代表他无法破译账号。
接下来,他一波操作猛如虎:
先打开了女儿的Facebook,点击“忘记密码”;
修改密码需要验证,于是他登录女儿的邮箱,继续点“忘记密码”;
修改密码仍然需要验证,关联的则是女儿更早时候的一个旧邮箱。
这个旧邮箱大卫知道密码,是玛戈小时候父母帮她一起创建的。
于是他成功进入了女儿的所有账号。
他将女儿在网上的信息全都翻了个遍,却逐渐发现,自己从未了解过自己的女儿。
他以为玛戈热爱钢琴,打给玛戈的钢琴课老师后,却发现她在半年前就已经退学了。
但是她却依旧每周问爸爸要钢琴课的费用,这些钱去了哪里?
他以为自己的女儿活泼开朗,却在一个直播平台上发现女儿经常抑郁悲伤。
甚至连真心朋友都没有一个。
16岁的她一个人吃饭,不爱和人来往,拒绝他人一同玩耍的邀请。
大卫通过网络“人肉搜索”自己女儿的过程,也是一场大型网络生态环境讽刺秀。
虚拟社交流行下,父母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用那些“好的”“嗯”“知道了”掩盖了真实情绪。
社交账号早就把爸妈屏蔽了。
信息暴露严重,不同网站的登录密码也全部可以用一个邮箱来解开。
利用Google image search可以搜索头像真实程度,通过下载查号码软件,就可以查到陌生人的联系方式。
社交账号上充斥着假性好友。
电影里的女儿身边就有很多这种朋友,当父亲苦苦哀求她们是否清楚女儿的行踪时,对方直接冷酷回应:我们不熟。
吊诡的是,之前还不熟的塑料朋友们,在玛戈失踪的消息传遍网络之后,统统转身在网上敲起了键盘。
“真难过,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玛戈在我这里,她没事。”
......
所有信息全部通过一个谷歌浏览器展现,组合到一起比天涯论坛还劲爆。(真的不是谷歌做的广告吗?)
与此同时,警方那边也传来了消息。
玛戈在网上办了一张假身份证,而且银行账户里有一笔2500美元的汇款。由此推断玛戈应该是离家出走了。
后来又在玛戈常去的湖中,打捞到了玛戈失踪时所开的车,车内还有明显的血迹和打斗的痕迹。
失踪案成了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又成了谋杀,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其实答案就隐藏在电影中,甚至一开场就有了暗示。而这些,就留给你看完电影自己发现了。
当然《网络谜踪》的成功,不仅因为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它的落脚点,还是在“情”上。
男主角大卫和现实中大多数父亲一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深爱女儿玛戈,“sweet heart”常挂在嘴边,却少了贴心交流;
他暗地里对女儿的生活无比好奇,却从未主动开口询问。
家里本来有母亲可以做润滑剂,随着母亲的去世,父女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这也成为两人共同的心伤。
大卫选择闭口不提此事,试图让玛戈淡忘关于母亲的一切,好好生活;和母亲有关的回忆却是玛戈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在父亲面前,懂事的她也不再提起母亲。
两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对方考虑,却在别扭的相处中渐行渐远。
直到玛戈突然失踪,大卫才真正了解到女儿的内心。父女之间所有的误解,都在结尾那句“谢谢你爸爸”中得到了化解。
《网络谜踪》最高明的地方在于对现代人生活的映射,它真正带我们认识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
玛戈的失踪是因为互联网,大卫又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她的下落。不幸和万幸皆拜网络所赐。
其实工具本没有好坏,随着网络社交的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拉近也可能疏远。
遗憾的是,太多人像玛戈一样,选择在亲人那里屏蔽掉真实的自己,却在陌生人面前吐露心声。
身处网络世界,隔着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真实自我”与“社交沟通”两者之间该如何保持平衡。
这才是这部电影留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作者 | 枕云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