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哪一年,开始玩上了QQ,只记得那时候还在上高中,连个手机也没有,一到放假,就一窝蜂地涌进网吧,登着QQ,一边偷菜、一边聊天、一边看空间。
不是经常偷菜和聊天,却经常看空间,乐此不疲,只要一有空,就上那种能装饰空间的网站,一会儿下载个音乐播放器,一会下载个好看的鼠标图案,一会儿换个皮肤,一会儿换种风格。
那时候不怕折腾,因为大家都那么弄,看见好友夸你空间好漂亮,会笑的像个傻子一样,觉得自己辛苦弄出来的成品没白弄,终于也有人欣赏了。
当时还没有微信,班上大多数同学也还没有手机,所以寒暑假时都靠着QQ联系,虽然联系起来不太方便,但总觉得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比现在近得多。
你在空间里发表点伤感的文字,很快就有一群小伙伴关心;你在空间里上传了几张照片,马上有人狂赞或吐槽;你在空间写了篇日志,不多时就会有认真看完的小伙伴留言点评;你很久没有任何动态了,还会有人专门来给你踩空间,并留言说想你了,来帮你踩踩。
或许是年纪尚小、彼此间也没有利益相关的纠葛,再加上所处的圈子都差不多,固而年少时的友情,总显得弥足珍贵,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是世间少有的纯粹稀缺的感情之一。
上大学之后,有了手机,更养成了每天看空间的习惯,每天至少看三遍,一遍一个小时,天知道那时到底花费了多少时间在空间上。
可能是在空间里耗费了年少时的太多时光吧,所以即便是有了微信朋友圈之后,也仍然不舍得抛弃QQ空间,那个虚拟空间里留下了太多青春年少时的单纯快乐、青涩迷茫以及伤痛挣扎的回忆,不想别离,也不忍别离。
大二之后,微信开始流行,不过那时我并没有被传染,依然沉浸在QQ空间的小世界里无法自拔,等到真正玩微信,是大三时候的事了。
微信刚开始流行的那会,玩的人不多,即便是偶尔几篇被很多人转发的小文章也多半是从空间里传过去的,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微信公众号驻足,朋友圈里也门可罗雀冷清的很。
然而没过多久,微信就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碾压了QQ,尤其是微信朋友圈更成为了一种新潮,大家又像当年在QQ空间一样,开始在朋友圈里发表心情动态,当年在空间留言评论的那帮人,一瞬间都转移到了朋友圈。
有的人在朋友圈里几乎相当于直播自己的生活:出去玩了发状态和照片;吃个饭也要拍美食传上来;收到礼物了来炫一炫;娃出生后更是成了晒娃狂魔。
还有的人,在朋友圈里不显山不露水,你看此人的朋友圈,有时一年,也只有一两条状态,什么晒狗粮晒娃炫富,都跟TA无缘。
我在朋友圈里从不活跃,但也做不到完全与世隔绝,有时候觉得好的文章或一时有了写字的冲动,还是会多多少少发点动态的,只不过比过去在QQ空间里发的少了很多。
也许是长大了吧,不想把太多的情绪展现出来,让太多人知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担心或打扰。不再有年少时那般冲动,想在空间里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朋友圈成了有些人的面具,有些人的舞台,有些人好多年也不去一次的远方。
后来的朋友圈又多了个点赞的功能,不论亲朋好友、同事还是初加的陌生人,只要按按手指,就能轻松给你点赞,当然了那个表示赞的心虽然好看,但并非每个给你点赞的人都是真心而为,有的是真心祝福或欣赏,有的是碍于情面,有的则是随手一点。
点赞虽然方便,但却少了一丝真正的温暖,就像淘宝卖家能称呼每个人为亲或亲爱的一样,朋友圈的这种点赞,也显得有点廉价,人人可为,反而有时会让你分不清真正的亲疏远近了。
自从有了这个点赞功能,很多人即便再想跟发表状态的这个人互动一下,也宁可点个赞懒得评论只言片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由于点赞和被点赞好像瞬间拉近了,实则却在变得越来越远。
朋友圈里展现出来的一个人的状态很可能只是其想让别人知道的一面而已,我们无法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准确判断出TA的性情、喜好,只能从中看出一二。
起初,大家在朋友圈还很活跃,发状态的发状态、点赞的点赞、评论的评论,玩得不亦乐乎。可时间一长,就没那么活跃了,热情度也骤降,一如当年对QQ空间的痴迷。
新鲜事物大多如是,一开始被人争相追捧,等到又有了新的事物出来,就会被慢慢遗忘在角落了。
跟你关系不错的人大多会留意你的朋友圈,从TA们对你频繁的点赞和评论中即可知晓;跟你关系一般的人大多不太在意你的朋友圈,你发你的,TA看TA的,相安无事,也甚少点赞或评论。
而那些你对TA来说可有可无的人,几乎已经屏蔽了你的朋友圈,你的喜怒哀乐跟TA也无关了。所以说到底,朋友圈的互动程度,还得取决于一个人跟你在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程度。
如果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本就关系不错,那这个人也不好意思从不在你的朋友圈互动;但倘若你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是点头之交,那这个人也不会轻易跟你在朋友圈互动。
不管QQ空间还是微信朋友圈,都只是一个社交工具和自我记录的平台而已,纵然里面有很多我们的回忆,但也尽量不要沉迷,毕竟那里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和现实还是大有不同。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路要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