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天解封,伴随着清晨初夏的太阳睁开了朦胧的眼睛,啊!已经六点多了,起身坐起随手拿起床头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开始阅读,读这类书籍似乎比较难懂,书中大多讨论的都是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罗素,笛卡尔等人的哲学思想。记录了孩童的困惑、游戏、推理、故事、幻想、焦虑、纯朴、对话中的童真语言,原来这些语言的背后却蕴含着伟大哲学家思考的哲学问题!!!为之惊叹,为之感动,为之惋惜!!!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却错过了孩子太多的哲学问题,我一定好好读,好好记录孩子的语言,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
临近中午带着女儿一起下乡,领略夏日乡间田野的一片浅绿!!!望着这一望无际的绿野,我想起张向葵老师的一首散文《绿的感悟》,摘录如下:
在牛津大学访学期间,我度过了一段诗一般的时光,那是在去年的初冬时分。
我与乡村接近,和大自然交友。看云卷云舒,观霞光奇瑰。小桥流水,青草花香,静谧安闲的田园风光,古朴幽静的乡村教堂,透着神韵的欧式建筑,常使我陶醉不已,时而浮起徐志摩当年在剑桥的感觉:“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和谐,在星光与波光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这性灵对我,除剪断几抹好奇外,萦绕在心头的就是对大自然中绿的感悟……
绿,凝聚此刻,风情万种。有嫩嫩的绿,娇美的绿,丰硕的绿,华贵的绿,还有憨笑的绿。但我却独爱这霜染过的绿。
初冬的晨霜裹着寒夜的煞气,将枝头的绿叶,满地的青草折磨得不成样子。远远地望去,满眼虽翠色依旧,却不是佝偻地倚在枝头上,就是里倒歪斜地蜷在大地里。我凝视着这寒夜摧残过的绿,心儿在胸中怦怦一阵跳动,眼眶里含满泪花,异样的痛楚像乌云般好一阵子徘徊不去。正当我独处悲凉之时,太阳爬上了树梢,顿时,眼前的苍凉消逝了。
有了太阳的拥抱,晶莹的霜珠滚动在草茎和树叶上,银子似的闪闪发光。光芒中的霜珠融成了露珠,润湿着黑色的土地。再望时,这棵棵青草绿叶散发着不屈的魄力与生机。这不屈的魄力与生机惟有经过寒夜摧残后才能真切地显示出来,脆弱与坚强,苍凉与灿烂,凋残与萌生竟是这样地交织在一起,相伴相生,昭示着生命本质的意义。我见证了这生命的本质,借着这霜染过的绿,在我眼前生动如许。
性灵也激起了我的好奇,促我去追寻其中的奥秘。最后,我终于明白了。这里的绿,无论是与蓝天接壤的参天翠柏,还是与大地为伍的萋萋小草,它们的根都扎得很深、很牢,惟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汲取生命的能量,蓄积生命的活力。再加上雨水与阳光的爱抚,寒风与霜雪再凶、再毒,也蹂躏不断它们的根,毁坏不了它们的命。因为根是绿的支点,雨露是绿的灵泉,阳光是绿的命脉……生命如此,做学问、做人也如此。找到了支点,就寻到了根;拥有了雨露,就觅到了灵泉;亲吻了阳光,就掌握了命脉。我愿与根盘结,与灵泉欢畅,与命脉生息。
在牛津,那霜染过的绿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本文作者:张向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