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精要主义了》,从中得到部分价值。没看完之前,一只不敢盖棺定论,生怕自己以偏概全,或理所应当的认为书中都是有用的。
这本书带来的大脑风暴,并没有很剧烈。第一天连着三小时看了五章节,并不断记笔记,感觉说的好有道理。一天下来脑袋晕晕的,第二天专注一小时,看到第十四章,并没有笔记,只是每章后面的小结部分,会停下来,回忆这部分。今天睡饱了,看看漫画,然后半小时看完了剩下的。
第一天,专注点大多都在案例上,第二天,专注点在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样选材,让别人信服我的观点。第三天,我才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花时间精力,不是去了解作者好厉害,好有深度之类的。也不是将自己以往认定的全部推翻。
这本书带来的并不是一种新的理论,而是我们已有,但很模糊、边缘化的价值观。读书时有通感,作者不了解你,但了解人性。更准确的说,了解你的需求,针对此给出适当建议(而不是做法)。读书最幸运的莫过于你有想法,正好找到适用你想法的工具——简单,便是自然之理,行动之法。
读书,如果一本书带给你巨大的震撼,说明你缺少阅读的习惯;如果你只沉浸于书,而不加选择,那么你便会慢慢迷失;如果你看书时,恰恰与你一闪而过的灵感或深思的结论相契合,说明你该行动了。
读书是应需求而生,不论是行事还是精神慰藉。读书,借鉴、挑剔和实践。书中并不会全然符合你的处境,但适合大众(一本书看过的人中有百分百之七十人好评,就是一本好书)。读书也好,生活工作也好,越简单,越重要幸福。
专注、思考、价值和重要,都是极简单的,我看书时越来越简单,但得到却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