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我觉得这话不完全对。
小时候家里穷,能用作食材的“米”实在太少,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呢,身体又弱,吃饭又挑食。母亲总是变着法子做出我爱吃的饭菜,好让我尽量吃得好一些,饱一些。
印象中,母亲做的菜馍特好吃,现在想来还觉得口馋。母亲从地里掐苋菜叶,南瓜花,小葱,放上点油盐,包裹在一层一层薄薄的面皮里,上锅蒸。待到锅盖上蒸汽弥漫,空气里就充溢着菜馍的香气,真的就忍不住咽了口水呢!
青黄不接的三四月,母亲为了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就到田里掐好多红薯叶,或是萝卜叶,略微拌点面,同样是上锅蒸。蒸熟了,冷一冷,一边捣蒜泥,然后就那么一拌,确是无上的美味。
其他诸如烙煎饼、调蒜面、蒸白菜包子……让我在那饥寒的年代里都能品尝到别家孩子难以品尝到的美味。
这一方面是母亲心灵手巧使然,更重要的是母亲对我的爱。正是这些,让母亲在那个无米的年代里随便凑合,就能整出全家人爱吃的饭菜来。
现在,家里可供做饭的“米”比以前要多得多了。可一到做饭时,却不知做什么饭菜,总觉得无“米”。
我就在想,真正的巧妇,是能够自己发现“米”的。那些抱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人,其实不是真正的巧妇。
由此,我想到学生作文的问题。学生抱怨生活圈子窄,两点一线,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一到作文课就犯愁,一个劲地咬笔头。实际上,是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米”啊。尽管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但家庭里,学校里,上学路上,同学之间,仍有太多可以写的内容。人生活在社会上,总会有喜怒哀乐,总会产生想法,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是我们不是巧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