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双重误解,真相特别简单,但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真正的原因甚至刷新三观,让大部分人难以接受,更不会符合大众的价值观。
然而,事实一直摆在眼前,不接受就不会发生吗?
误解1:勤奋比天赋重要
小学阶段,教室里贴着的励志语句,清一色都在鼓励孩子们努力、勤奋。老师们也在强调: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
我当真了,嗯,全体同学也都当真了,于是,大家都很努力。
实际上,我们都被骗了。
最直观的现象是:同样的课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班级,都在努力,为什么大家的成绩天差地别?
请问:如果这不是天赋的差异,这能是什么?
高三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十分惊恐,也十分痛苦,加深了我对天赋的认知。
有三个复读的同学,在平时段考和测验当中,次次碾压我,让我十分难受。但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这几个复读生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他们不服气,说好跟我一起做功课,一起复习,大约两个月吧,我就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异。
每次,我跟他们交流,就发现:他们在理解题目的时候,思路完全不对,至于怎么不对,我又说不清楚。
他们花的时间比我多,刷题比我多,对于课本的熟练程度也高过我。
模拟考试,不消说,他们自然是遥遥领先。然而,上了考场,结果却天差地别:我走了一本重点,他们三个依旧名落孙山。
我藏私了吗?
没有。
但我这个时候已经隐隐有了感受:他们的悟性不够,无法举一反三。做过的题目,他们因为经过多次练习,肯定比我熟练。但是,没有做过的题目,他们依旧不会,几乎没什么思路。
也就是说,老师只能教会他们做某道题,但教不会他们做题的方法。
我十分困惑一点:努力了有效果,和努力了没有效果,区别到底在哪里?
我们物理老师一语中的:天赋。
当时将信将疑,毕竟,咱们的大环境一直都在说:努力才是决定成功的根本。
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盲点。
后来,念大学的时候,看到爱因斯坦传记,天才物理学家费曼传记,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天赋的确远超常人。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但是,被咱们修剪得不成样子了,这句原话是:成功等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但没有这1%的天赋,后面99%的汗水都是浪费。
也就是说,学霸(成功秘诀)=天赋+努力。
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缺一不可!!!
有了这份天赋,努力才是有效的,这个天赋就是1,而努力则是1后面的0,没有这个1,努力什么都不是。
我之所以对天赋有这么深刻的领悟,还来自于在其他方面的重挫。
高中时代,我的数理化分数跟文科分数不相上下,老师们都以为:我不偏科。实际上,我自己心里太清楚了,我不但偏科,而且偏的厉害。
语文、英语、历史这些科目,我只需上课听一下就行,90%的内容我都是听一遍就记下了。复习的时候,把重点串一遍,自己整个框架就行。
但,数学化学几何微积分这些,我需要课后复习,花时间刷题,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花的时间远比语文英语多。
尤其是物理,满分120分,我只能考到95、96,最后20分加分题,我根本拿不到。为此,我下了很大功夫,把物理课本细细通读,练习题一遍又一遍拆解。
此时,我悲哀地发现:跟物理学霸比,我可以学会解题,但我学不会解题的思路。
说简单点儿:在物理方面,我没什么天赋。
在此后的人生当中,我多次撞到铁板:不擅长做饭煮菜,不擅长家务女红,更不擅长开车识路。无论我花多少工夫,我始终没办法为自己喜欢的男生织出来一条围巾。
然而,写一份行业调研报告,我却思路清晰,笔下生辉。
如之奈何?
误解2:成为学霸很简单,找到秘诀就行
真的吗?
肯定不是。
看人家挥洒自如,自己上去才发现困难重重、挫折不断。看起来跟自己亲手操作,压根就是两码事。
为什么?
学霸,包括其他事件的成功,其实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因素可以决定的。
比如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心肝脾肺肾都得健康才行,只要一处出了问题,健康基本就报销了。
所以,道理是一样的,成为学霸,除了天赋,后天的努力,毅力、恒心、坚持,自我管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这些都是围住木桶的围板,而天赋则是桶底,缺了哪一块都不行。
如此简单的道理,有多少人看得到?
【喵君点评】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学霸的家长经常说我不用管孩子学习,这是真的吗?
的确是真的,大实话,并无虚言。
我一路读书,几乎无需父母操心,这一点,父亲特别得意。大学和研究生包括后来的深造,我都读完了工作了,父亲才问我:怎么读大学要读那么久?
我周围其他的学霸亦复如是。
我本科和研究生时代出去交换,后来申请去开研讨会,都是申请基金,没花父母一分钱,都是我自己搞定。
小时候,我爸经常对人家吹嘘:他不怎么管我,但我功课就是好,还时常给人传授“秘诀”和“妙招”。
有一次吹得过火,三伯娘讥笑父亲:你这个秘诀怎么对女儿有用,对儿子无效呢?惹得周围人哄堂大笑,父亲气得面红耳赤。
实情是,他的确不怎么管我,是因为他没有时间,父亲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弟弟身上。同样的家庭,同样的父母,但弟弟一直都是学渣,让父亲大扫颜面。
我和弟弟的差别在哪里?
其一,天赋,尽管拥有同样的爹妈,弟弟的确不是读书的材料。
其二,环境压力不同。
我八岁时,弟弟出生,全家的期待和关注全都都在弟弟身上,我就是个小透明。若是功课再不好,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功课好,真正的动机是获取父母的关注。
再者,我出生在小地方,以务农为生,如果考不上大学,前途堪忧,若不能靠读书拼出一条路,我几乎没有任何出头的机会。
看着花朵般的女孩子嫁人生子,受尽生活的折磨和婆家的轻视,是我青春期挥之不去的噩梦。
我说一个例子:研究生时代,我们去做一个项目,去到某个乡镇采集数据。当时有个孕妇,因为送午饭送迟了,被丈夫拎着木棒一顿揍,女子呼痛大哭,我跟导师和其他同学齐齐阻止。
晚间,此女诞下一子,三日后抱着小婴儿在晒谷场戏耍,手臂上的青紫淤痕尚在,我一见她,便关切询问,得知她需要照顾自己和小婴儿时,当场落泪。
女子和她丈夫哄然大笑,说我这般无用,只怕将来寻不到婆家。
我心黯然,再无话说。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何须父母管呢?
关注@王小喵读书,陪你看世界,与你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