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能活成两种人,要么活成真正的自己,要么活成别人。
我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大多鼓励让我活成别人,鼓励我们活成别人眼中优秀的样子。为此,我是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下成长的。优秀的榜样比比皆是,老师家长会不断的拿别人的成功故事来做为优秀的案例,让你学习,让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觉向他们靠拢。其实这样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都是为了你好,班上的第一名确实有过人之处,你又能有什么怨言。
后来,慢慢体会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拿一种标准去做对比,针对一次比赛或者考试可能是成立。但做为成功学来宣扬却是伤人的。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很多独特的个性被忽略了,很多时候压抑了自己的天性而不自知。
关于成功,我喜欢一本书中的说法,不把成功确定为一个终点,用了一种新的定义:成功=快乐+持续成长《极简主义》,如果做某件事让你觉得快乐,并且通过努力感觉到持续的进步,那你在这一方面就是成功的。
就像无戒学堂中,老师提倡的通过写作获得成长,好的教育注重的是成长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
我曾经迷失自己,在别人的期望下做出过很多选择。高考填志愿也是茫然的,当时只想离家远一些,专业的选择因为父亲认为工程不错,就报了几个工科专业。稀里糊涂的去大学,直接跳过了想学什么,是否喜欢的问题。转眼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就像是一场梦,而今也确实也做了父亲期盼的一名工程师,但有着些许遗憾是不免的。
然而人生的选择终究是自己必须单独面对的问题,只是早晚的区别罢了。上学时有意无意的选择到了离家很远的武汉,工作又有选择了离家和学校都有距离的成都。可能我终究是喜欢自由的,潜意识里,会和老家和毕业的学校保持一点距离。或者是因为潜意识里在逃离,逃离一种既定的选择模式,找一种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式。
怎样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最近在问自己。《极简主义》这书给了我一些答案。
找到自己热爱的做的事,找寻热情。热情就像炉火,在黑暗的寒冬中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回到了最初的梦想,就像小孩子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什么,回归到真正的初心。一路走来,对于我来说无法割舍的,就是行走自然和写作。我热爱山水,我喜欢行走在山水之间。我无法割舍写作,写作让我心安。行走和写作加在一起,让我快乐。
找到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陪伴最爱的人。
亲人、爱人、挚友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与其说是寻找,不如说是回归,回归到陪伴最重要的人。他们给我爱,也是我的根我的港湾。我曾想离家远一点的逃离想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幼稚的。家永远在那里,不需要逃,只需要带着爱回归就好。没有什么事是无法沟通的,最终用爱和行动换来的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现在妻子也会跟着看一点极简主义的书,我就像是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个会员,感觉在找自己的路上多了同伴。
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成长和奉献。
即便是当下无法一直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也没有关系,向着一个方向一直走,走到终点只是时间问题。这个过程中的风景也独特的,我做着一份工作,用时间和资源创造着价值,挑战困难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有内心的成长。当然,若我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实现成长,那内心将会更加喜悦。
现在还谈不上什么奉献,学着捐赠多余的物品是个开始。我和妻子捐赠了很多过剩的衣物。在减少了物品之后,我们更清楚什么是生活所必须的,清除很多冗余后,或许我会更明白自己的本心。
我是谁?我将要去向何方?哪怕今天想清楚了,走出这个路口豁然开朗,明天仍然会有新的路口等在前方。而我要做的就是找自己,除去心的枷锁。
最使我受启发的一个发问是:如果金钱不是问题,你会做什么。生活离不了柴米油盐,但有了柴米油盐一切也只是刚刚开始,路还很远,路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