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配”到“做到”:一场关于自我极限的探索

如果有人问我,人生中最动人的突破是什么样的?我会说,是那些别人觉得你“不配”,你却偏要证明“我可以”的时刻。就像六年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和“一级建造师”这个词扯上关系,直到那场关于“配不配”的较量,让我真正看清了自己的力量。

六年前的夏天,我正抱着厚厚的初级会计教材啃得昏天黑地。邻居路过我家阳台,瞥见我的书,随口说了句:“你这学习劲儿,不如试试考一级建造师啊?”

我手里的笔顿了顿,心里咯噔一下。一级建造师?这名字我听过,总觉得是建筑行业大牛才敢碰的东西。我赶紧摆手:“我哪行啊?听说难度特别大,四年考四门,好多干这行的都考五六年呢。”

邻居笑着摆摆手:“也可以先考二级,但我看你学习这么有章法,不如直接试试一级。”

他的话像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荡开了圈圈涟漪。在此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个重心在家庭的普通女人,考个初级会计够日常用就好。一级建造师?那是“行业大牛”的专属,是需要丰富现场经验的“硬骨头”,怎么会和我有关系?可邻居眼里的笃定,让我第一次冒出个念头:或许,我真的可以试试?

抱着“大不了考不过也不亏”的想法,我报了名。买教材那天,指尖划过印着“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封面,心里既忐忑又有点小期待。我开始每天雷打不动地留出三小时看书,跟着线上课程一点点啃专业术语,从工程经济到项目管理,那些陌生的知识点像散落的珠子,被我一颗一颗串起来。

可热情没持续多久,我就遇到了“瓶颈期”。到了刷题阶段,那些复杂的施工工艺、繁琐的法规条文,像一团乱麻缠得我头疼。看着模拟卷上总也达不到及格线的分数,我渐渐泄了气,书越翻越慢,连打开课程的勇气都少了。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场家庭聚会给了我狠狠一击。饭桌上,老公的堂哥喝了点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众人说:“要是她都能考过一级建造师,那我可太丢人了。”

他说这话时,眼神扫过我,带着点轻描淡写的不屑。他在建筑行业干了快十年,今年也报了建造师考试。在他眼里,我不过是个围着孩子和家庭转的女人,没什么现场经验,连当他的“竞争对手”都不够格。

这话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心上,不疼却格外刺耳。我攥着筷子的手紧了紧,心里的火气蹭地冒了上来。中学时我的成绩常年在班里前五,我太清楚纸笔考试的逻辑——它考的是理解和坚持,又不是比谁的现场经验多。考不过是能力问题,可“我考过了就丢他的人”,这不是明摆着说“我不配”吗?

那一刻,之前的懈怠突然烟消云散。我没觉得考不过会丢人,但我偏要看看,这个被说“不配”的我,到底能不能跨过这道坎。

从那天起,我的备考时间表变得像钟表一样精准。那时候我还在哺乳期,白天要照顾孩子,只能把学习时间挤在深夜和碎片里。

每天凌晨三点,闹钟准时响起。我轻手轻脚爬起来,在客厅开盏小灯,借着微光啃教材。孩子夜里醒了要喂奶,我就一手抱着他,一手在手机上刷练习题,屏幕的光映着他熟睡的脸,倒成了我最安静的陪伴。

临考前一周,我做了个狠心的决定——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既是到了断奶的时间,更是想给自己最后一周的冲刺时间。那七天,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家,成了“学习机器”。桌上堆着刷过的习题册,厚度快要赶上字典;咖啡成了续命水,常常一抬头天就亮了。七天下来,睡眠时间加起来不到20小时,饭也没心思吃,体重掉了五六斤,可奇怪的是,一点都不觉得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坚持一下,再学一点。

走进考场那天,阳光特别好。我握着笔的手有点抖,不是紧张,是激动——为这几个月的坚持,为那个不服输的自己。

查成绩的晚上,我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悬在鼠标上不敢点。当看到四门科目都“压线通过”的字样时,我捂着嘴哭了。不是因为多骄傲,而是突然明白:原来那些被说“不配”的时刻,不是用来否定自己的,是用来提醒自己“你可以更用力一点”的。

现在再想起那位堂哥,我早已没了当初的在意。他后来有没有考过,我没问过;我的成绩有没有让他“丢人”,我也不在乎。因为这场考试从来不是为了和谁较劲,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答案:我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哺乳期定闹钟爬起来看书的凌晨,喂奶时在手机上刷题的碎片时间,考前一周咬着牙的突击……那些看似难熬的瞬间,最后都成了照亮我人生的光。我终于明白,所谓“极限”,很多时候是别人用偏见画的圈,而真正的自由,是你敢跨出那个圈,对自己说“我想试试”。

如今孩子慢慢长大了,我常常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想,等她再大些,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她听。我会告诉她,妈妈曾经为了一个别人觉得“不配”的目标拼过命,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想让她知道:人生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别人觉得你配”,而是“你知道自己值得”。

而我,会带着这份“值得”,一直努力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