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价格高低取决于价值大小
表面的努力并不代表价值
注意力关注于自我成长
共计1785字
真实的世界总是一小部分人占据大部分资源,而大部分人争抢着小部分资源。每个人都想成为风口浪尖的人才,而如何成为有用的人是每个人都想搞清楚的事。
经济学中,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其价值的大小,价值越大相应的价格就越高。而反之,没有价值的商品可能根本不会有人在意。
同样的,价值理论运用在个人身上也是如此。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想让自己价格看上去更高,也就是工资能够更高。因此,有的人认为有多少钱就出多少力,给的多就多干点,给的少就混混日子。久而久之,反而让自己越来越贬值,最后以致于被别人随意抛弃。
而有的人看上去并没有去想要给自己多少工资待遇,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先让自己更有价值、更值钱。所以,通过这两种类型对比,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表面上看是价格的高低,而实际上是其本身的价值的大小。也可以说,个人的估价只是个人估值的结果而非原因。因此,在现实中我们仍然受到因果颠倒的认知偏差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值钱,用李笑来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在这里的有用并不是单纯地理解为有作用,从宏观上来说,有用的人就是可以给社会或者在某个时间点作为领军者的角色。而我们大多数人并非能够成为这部分具有洞察力和影响力的任务。
因此,在现实中我们定义有用的人,也就是能够知道别人需求,并且可以及时满足填补这部分需求的人。这同样可以通过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当我们能够满足最大多数的需求的时候,我们的存在或者供给的价值就会更大。而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有价值的商品必然具有稀缺性、必需品和特殊性。而这个特点,同样适用于现实中的做有用的人的标准。
简单来说,做一个有用的人要满足的最少必要条件,就是能够给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也可以理解为满足对方的需求,解决对方的痛点。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在向对方解释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自认为知道的很多,于是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对问题进行剖析,自己认为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但是对于对方来说还是一头雾水,或者根本搞不清楚你在表达什么。而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我们提供的信息对于对方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也就可以理解为不是对方真正的刚需。
就像给一个口渴的人来说真正的需求,就是能够直接给他水喝,而不是多余地给他吃的或者穿的。这时候除了水之外,任何东西对于他来说价值都不大。同样的,要想成为有用的人,就需要让自己能够提供的东西,是可以直接解决对方刚需的。而这个刚需也就是成为别人不能拒绝的理由。
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在各个领域,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作为管理者也要分清楚每个人的所处阶段,并且根据此了解分析各个阶段员工具体的刚需是什么。然后再进行对症下药满足对方的需求即可。
通常情况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普通人的需求大致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而这个需求是呈现金字塔三角结构的,对于新员工来说,通常通过沟通判断对方可能对自我成长和生理需求会更在意。因此,在对于和这部分人接触的时候,更多地给予其专业的辅导和学习提升的机会,并且能够适当地给予其物质奖励。
而对于个人能力突出而且资深的员工,原有的物质奖励给予已经难以满足对方现有的需求,而这个阶段的人更多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知名度,因此可以通过给以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并且通过使命合伙人的激励制度,以此满足对方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
当然,刚才说的是管理者对于与脑功能的管理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激发善意”,从而使其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和创造绩效。而这也是衡量一个企业和更大的集体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也就是说看一个企业是否有用,不但表现在对外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表现为对内可以捕捉和提供满足员工需求的能力。
而从来关系的建立维护都是相互的,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对于我们个人同样是这样。如何让自己成为企业中有用的人,就是可以提供企业需求相匹配的能力和技术,而决定个人效能大小的关键,就在于取决于个人价值可替代性的多少。
同样的,在我们生活和各个方面,以“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概念行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他决定我们尽可能摒弃那些对于帮助别人无关的要素,而能够直来直往。
另一方面,在提高沟通协调效率的前提下,可以给我们带来长期的收益,从而让我们可以话更多的经历集中在真正正确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