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没能狡猾地赶在12点前新建文稿。
昨晚老李出差回来了,喜大普奔。今晚我就拉着他看电影去了。至于写字儿,这个每日任务是在老李出差期间建立起来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老李回来之后我晚上就没法完全自由地安排时间了(何况今晚还要出去浪呢),于是今晚就开天窗喽。
“一人独处时是否更容易自主行事,更容易自律?”我觉得下次可以思考一下这个。
今天想说的关于电影《无问西东》,但不是影评。
这部电影,我昨天白天突然决定要看,是由于工作原因,着急要赶热点。我接触到的初始信息是非常正面的,什么剧本感人啦,蛰伏六年啦,致敬历史啦,制作精良啦。刚好老李出差回来了,我兴致勃勃地当即给他发微信:想看《无问西东》!心里小兴奋,约会工作两不误,而且还能拿一个“不错的片子”去跟挑剔鬼老李分享。
想来我真是个偏听偏信的人,看了几篇文章说好,心里就马上给片子盖章“好片”了。结果刚给老李发完邀约,定好第二天看,我就接收到了来自身边人的负面情报:我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女孩,她直接抛了两百字短评到朋友圈里,俩字儿:不好。
这个女孩在我认知里的定位是那种颇有思考深度的人,还是个小有名气的小说作家。如我般迷信权威,人家说不好,那自然是要引起重视。
我赶紧小心搭话:“还抱着期待想明天去看呢”,再加一个掩泣表情。
女孩回复:可能各有所爱吧,也有人感动哭了。
到这里,我感觉我的提问就不好,把天儿聊死了。不知如何回复,表达了一下感谢剧透,对话到此结束。
为什么会特别留意一片赞扬声中的批评?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自己就是个极具唱反调倾向的人。那大概是在四五年前吧……啊,真是半辈子以前了呢。那时写时评写得可带劲了,任何事件现象,我都能找到标新立异的角度来洋洋洒洒写一大篇。看书看电影也是,任别人夸上天,万一哪个点让我觉得如鲠在喉,我就会全程难受,看完了还要大叹一番。
但不知为何,近年来我越发惯于随大流,也许是因为自信心的减损?凡事不再深究,主流观点就挺好;电影吐槽完槽点,总体能看得下去就行,只要制作精良不辣眼睛即可。当自己成为一个在小事上唱响主旋律的人,当别人唱起反调,自己的态度就会相当微妙,一面觉得不合时宜,一面又倍感亲切。
尤其是KOL们唱反调,必须高度谨慎啊!我是一个多么害怕落入鄙视链下游的人啊,万一“大家”对某事的评价就此开始扭转,我要是站错队,那岂不尴尬了?毕竟最近几年风向太强势,无论是定风向,还是风向突变,无一不从KOL起。被反转得多了,我等怂包已经被吓得不敢轻易发声,沉默就是矜持,矜持就是洞见嘛。
(此处本来想试着用传播学理论扯一扯,觉得扯不动,没意思,作罢。)
被大众吹捧上天,结果一看不过尔尔的东西,见得真不少了。安利老李看电影时,抄袭了不少看来的别人的正面评价,试图营造出三言两语间毋庸置疑的吸引力。结果呢,我还得马上给老李打预防针,“但是也有人说×××××”老李倒是没说啥,反正我是忐忑的,毕竟这货相当挑剔不好伺候啊。
抱着谨慎心态去看了电影,早就做好准备,要及时在各种雷点进行嘲讽与自嘲,确实也这么做了。雷点大量集中在战斗机相关场面上,尬得不行的王力宏中心旋转、不及手机吃鸡的降落伞5毛特效之类。出乎意料地,除此之外别的竟然都真的“还不错”,现在写这篇过期的非影评时,我一点别的雷点都想不起来了。
像清华校庆宣传片?对呀人家本来就是呀,至少影片骨架还不错。
片尾张震演公益广告?确实他那部分的故事显得太弱,但和平年代不出格的戏剧冲突确实难设计……无论如何,片子里这段讲真不够巧妙。
啊,表现战斗机的那段确实尬,雷得我一身鸡皮疙瘩。
——除此以外,就是“还不错”了。看完片子后不少人问我觉得怎么样,我都用这三个字来回答。其实,还是不够自信吧,生怕不够矜持会引起任何人的反对,咳。
其实,是这样:
这个片子的四线叙事设计,放在国内电影里来说其实挺新颖,四个故事里的人物之间安排了一丝丝关联,要说牵强其实也不算牵强,至少在院线中看到会觉得有点儿出彩。不过包袱抖得不够带劲,最后没有爆出个让人大呼巧妙的伏笔,觉得剧本还是可以再打磨的。
讲到故事,其实王力宏part、黄晓明章子怡part还是很有张力的,陈楚生part、张震part有点弱。陈楚生那段的故事太浅,共鸣不够;张震的情节不少,但冲突没起来……最喜欢西南联大的故事啦!
演技?米雪章子怡张震有演技,其他人没有。
片尾彩蛋,我觉得好评啦!但是这段“致敬校史”的意味就很重,假如是专门讲西南联大的片子,再放这个彩蛋就和谐多啦。反正我很喜欢西南联大相关的情节,连带着也爱看这个彩蛋。(其实是为了做自己的节目……)
总之,想了解某个年代故事的话,这个片子不错的说。是个另类的商业片,值得一看。
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差。一个曾经特立独行爱“大放厥词”的人,变成了不爱发声凡事过得去即可的人,不论这个过程有多好多不好,至少能让自己更清楚“个人意见”的独立与可贵。
几年前在学校的黑匣子小剧场,看表演系的同学们毕业公演《驴得水》,一个很经典的故事,我偏偏被会心一击、觉得藏着深深的歧视农民丑化农民的立场,于是一整场都看得不舒服,离场后还要忿忿地跟同去看话剧的小伙伴抱怨了一路。但这个故事,说是一个深刻精彩的故事,有错吗?没有。要挑刺能挑出来吗?要多少有多少,多好的片子都能挑,主观上的事情嘛,哪能量化。
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大赞或狂批,不妨碍另外一千个哈姆雷特持有自己的意见,但这两千个哈姆雷特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自由,也有因此吵起来的自由。我们可以吵,唯独不能鄙视,也不应该害怕被鄙视,因为“鄙视”这件事本身在这里就是错误的。
好。请重新赐予我这几年被自己“中庸”掉的勇气。
今天是2月24日了。当天写了几百字,后续的一千几百字留到了一个多月之后才补齐,热点早已不在,最开始写作的情绪也没了,以至于大半篇不知所云。嗨呀,我这写作看情绪的,怎么写自媒体,哼唧。
(也非常庆幸,最后我的节目赶在春节前做完播出了。不然隔了这么久,我自己都没情绪没关注了,遑论观众们呢。啊,做节目的故事是另一个故事,值得另外再写。希望别拖到对“做节目”一事也没情绪没关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