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杭州市长青小学礼堂,全国首届小学班级读书会专题研讨会现场。
上午第一节课,杭州长寿桥小学的娄屹兰老师执教了《爷爷一定有办法》,第二节台湾教师李玉贵执教了一节文学鉴赏课。
娄屹兰老师是个典型的杭州美女,听她的读书课不是一次了,每次都是一个既养眼又舒心的过程。从心里钦佩她执著于儿童阅读的毅力与不断的尝试,而且感觉她每次展示的班级读书会都有很大突破。对热爱阅读、热爱孩子的老师,我会很自然地把她看作同类。
不得不说,我爱上了李玉贵!
首先,我爱上了李玉贵的声音。李玉贵的声音轻柔,干净,沉静,像淙淙的流水,课前略有些嘈杂的会场马上静下来了,刚刚坐定有些紧张和拘谨的孩子们也静下来了。个子小小的李玉贵站在讲台上,宁静而亲切的眼神看着孩子们,没有初次见面的寒暄与客套,没有我们常见的近乎谄媚的讨好与逗趣,一切就这么自自然然、安安静静地开始了。在以往的公开课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激情四射”,习惯了“热情洋溢”,这样的声音实在是太柔和、太平静了。但近千名听课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声音里不但没睡着,反而经历了一次极为难忘的思维之旅。事情往往就是那么怪。
在这样的声音里,我迷上了李玉贵的课堂。李玉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文本——温蒂·凯瑟曼的《艾玛》。引导学生用一种纯粹的文学的眼光来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第一步,李玉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人物的个性,并强调自己所下的结论必须有具体的事例来支撑。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李玉贵在课堂上作了示范。后来李玉贵在报告中说自己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作这种示范。从课堂现场来看,这种示范是十分必要的。孩子们说,艾玛是孤独的;艾玛是记性差;艾玛喜欢爬树;艾玛喜欢晒太阳;艾玛爱画画……这些观点都从具体的文字中找到了支撑。学生在这样静心静气的阅读中,不仅发现了艾玛的个性,而且学会了怎样在阅读中思考。学会怎样在阅读中思考,学会沉到文字中去,这是阅读的关键。
第二步,李玉贵引导学生发现人物个性的复杂与矛盾。李玉贵一再地询问孩子:“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孩子们再读文本。于是我们看到,这些早已习惯了一元思维的孩子,开始遇到了困难。李玉贵似乎并不着急,提示学生找出自己观点的对立面:孤独与热闹;简单与不简单;开心与烦恼;爱作梦与很实际;聪明与糊涂……并继续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支撑。于是,艾玛复杂与矛盾的个性渐渐凸现出来了。在这样的讨论中,孩子们发现,艾玛这个形象原来并不像自己刚才所说的“爱爬树”、“爱画画”、“爱晒太阳”那么简单。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让孩子们懂得,人原本就是这样多面,人不是扁平的,而是一个丰富的、立体的统一物,正是这一个个复杂而多面的个体构成了这个多样化的世界。
第三步,李玉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个性的复杂与矛盾。教师在两个对立的个性中间加入了一组数字,请学生圈画有关的数字,以对艾玛的个性做出进一步思考与判断:
孤单 1 2 3 4 5 6 7 不孤单
简单 1 2 3 4 5 6 7 不简单
聪明 1 2 3 4 5 6 7 糊涂
爱作梦 1 2 3 4 5 6 7 很实际
烦恼 1 2 3 4 5 6 7 开心
……
李玉贵让学生思考,在这些数字中间,你想圈出哪一个数字,以表示艾玛个性中更明显的倾向。比如,你在“爱作梦”与“很实际”中圈画了“1”或“2”或“3”,则表示你认为艾玛的个性更多的是“爱作梦”,反之,你圈画了“5”或“6”或“7”则表示你认为艾玛的个性更多的是“很实际”。其它的个性分组依此类推。
这个环节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物的个性并不是简单的一元,不是做一个选择题,不是非此即彼,不是找出一个答案即可,而是在复杂与矛盾之中发现还有更加复杂与细化的东西。
我认为,第二步与第三步是教学中难度最大的地方。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发现一个人的某一种个性并不难,难就难在发现人物个性中复杂与矛盾。而这,恰恰是人本身的真实面目。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莫过于人类,引导孩子发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
第四步:李玉贵引导学生在不同的人物个体中进行比照。教师提供了一组描写老人的文本让学生阅读,使学生通过不同老人之间的比较,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对人物个性的理解。于是,学生开始按照刚才教师示范的方法,读出主角的个性,并找出文字来支撑观点。李玉贵提示学生,现在读可能会读出与昨天不一样的看法,要求学生边读文章边整理出故事主角的个性。学生先自己读,自己进行整理;再小组读,交流自己整理的人物的个性。最后回到艾玛这个形象上来,在不同人物的比照中加深对艾玛这个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这个过程看似平静,实则紧张,每个孩子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他们必须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不同文本、不同人物进行比较,然后概括,整理出人物的个性,还要有根据,有支撑;而且必须考虑,如何在阅读后亮出自己的观点,以便与同伴分享。李玉贵在学生中静静地穿行,间或对学生进行一些提示。
我非常认同李玉贵给学生提供的这种“比较”。想起了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比较”与“还原”正是孙绍振先生所倡导的阅读鉴赏的方法,也只有在“比较”与“还原”中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这一个”。而能否表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个性,正是衡量一篇文学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表现了丰富与复杂的个性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作品。培养孩子逐渐具备这种高品位的鉴赏的眼光,实在是太重要了。这需要教师首先具备这种高品位的鉴赏的眼光,需要教师广博的阅读视野,丰厚的文学底气,以及足够的耐心的等待,才有可能给学生提供这样的课堂。
我在现场点评中,因为时间关系,只说了大概意思,无法将这些观点详细呈现。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大家反思:
第一,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堂?
第二, 一个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在这个课堂上?
想起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想起了他所提倡的“润泽的教室”。
可以说,与之(润泽的教室)相对而为另一个极端的教室,是那些由缺少人情味的硬梆梆、干巴巴的关心而构成的教室。如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的教室等等,大都可以划入这一类。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柔和。
看看李玉贵的课堂,不正是这样一种“润泽的课堂”吗?没有小手如林,没有笑语喧哗,没有兴奋得摩拳擦掌,但每个孩子都沉浸在阅读和思考所带来的挑战与快乐中,每个孩子都很安心,很安静,很安全,但他们的思维却没有一刻停下过。他们阅读,思考,比较,整理,发表观点,讨论彼此的认识。李玉贵带着孩子们在登山,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了顶峰。看这样的课堂,我想到了三个词:增长,走远,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