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仍有人以为读书无用,便闲碎几句,聊聊想法。私以为,“读书无用论”可笑。
且问诸君,“书”为何物?仅仅是一种枯燥的象征吗?书作为一种载体,将极易流逝的灵感、构想固定在了一页页纸上,即使产生灵感的人已经不在了,我们仍可以通过书来了解、感受,让人类短暂的生命价值得以累积,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浩瀚文化。正因为有了文化载体,先人的许多知识财富才不至于被无情的漫长岁月所抹去,虽然也有口口相传的方式,但相比于从嘴边流逝的只言片语,记录在纸上的往往更让人安心,也更适合深思咀嚼、反复回味。歌颂情感也好,抨击丑恶也好,感叹命运也好,无数的命题在一代又一代的书写者笔下得到了许多深邃的思考,也为千万后人带去了启蒙。因为这载体相当好用,人们也用它来写一些消遣的内容,传阅娱乐;又或是传承技艺,记录资料等等。书是伟大而泛滥的创造物,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种类,也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价值种类广泛如此,何以被贬为“无用之物”?
有人也许会说:“那些死读书的人,看的书再多再好不也沦落到庸碌无为的下场吗?”道理其实很简单,山珍海味再怎么大补,一个人死命地去吃难道就长命百岁了?相反,他可能会成为“三高”的胖子。好的东西不加以消化,不加以转化,那也只不过是烂在肚子里的一堆残渣而已。书中的价值如果被有心之人细细推敲想象,那便可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只是认真地品读过了,也可富裕自身的资本;但如果只是草草阅过,那只是多识得几个字罢了,又或是暂时在脑子里留下了一些碎片化的记忆,合上书声色犬马一段时间后便忘个精光。孔子其智无穷,博论流传百世,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眼中亦有不可雕的朽木之质。在庸人眼里,千里马的作用还比不上一匹会拉磨的骡子,更何况一本不会主动嘶鸣,没有蹄子可以跑出令人啧啧称奇的速度,只能由使用者主动去用心摸索品味的好书呢?明明是有些人不会读书,可何以见得是“读书无用”?
人与书之间也讲缘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的经历也不同。对于生活幸福满足的人,可能是很难体会一些文学作品中切肤恸骨的悲伤的,也许他们会对此类苦难报以悲悯之心,作家入木三分的描写也会传递给他们一些真实的感受,但能做到以书交心的程度,恐怕远远不够。譬如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好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然而在不同受众眼中价值也就不尽相同了。
只要愿意去读些好书,总能收获点什么。我之所以说“读书无用论”可笑,是因为这番轮调以偏概全,指责错了对象。总体而言,读书的益处显然大于弊处,而且我们读书时也该自我反省,为何自己利用不好这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