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的眼睛教学,别带他们走进无边的荒漠”,这是肖老师此课实录前的“浅浅小语”。一看到这个句子,我就非常喜欢。课堂上孩子的眼睛里是他们心灵的影子,灵动的温柔的渴望的,所有的情感都在眼睛里流露,智慧的教师会跟学生的眼睛对话,会让学生永远感觉有一条流动的河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一、 读书读得怎么样
最朴实的导入方式是什么?肖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
师: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读过没有?
生:读过。
师:读过一遍还是两遍?
生:两遍,三遍……
师:那好,我就听听你们读书读得怎么样,来,第一段,“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预备,开始。
完全不事雕琢,朴素而真实,完全的纯语文的姿态,就从读课文开始导入。而读课文自然有读课文的任务,于是,肖老师自然地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在此期间,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语言概括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一步步启发引导,极有耐心,这是对知识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的语文课需要的就是这种脚踏实地的扎扎实实的训练,从而培养学会具有真正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 三句“话”里有什么
接下来,肖老师围绕沙漠中心的三句“话”,让学生品味。学生找到了这三句话后,肖老师让学生比较他们的不同。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出现在不同情况下的话,必然有各自的用意。于是,学生明确前两句话都是“我”说给自己听的,最后一句话是说给同伴的;前两句是心理描写,最后一句是语言描写。
这些是“外衣”,或者说形式,真正的意义在后面的理解之中。
1、 沙漠里的绝望
肖老师让学生读第一句话的时候,说了一句“看看读的是不是沙漠中的味儿。”这个“味儿”非常形象,我马上想到沙漠的独特的气息,想到沙漠中人们的心理,想到文字和味道结合起来的美丽的相遇,这就是课堂用语的魅力。
学生感受到的绝望,就在这第一句话中蕴藏。然后,肖老师让学生不断深入文本,去读出那种绝望的感觉,找到绝望的原因,品味表现绝望的词语,找出更多描写绝望的句子,改变句子比较哪种情感更利于表现绝望。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第一句话里的情感,教师安排了多层次的训练内容,学生一点点深入到“沙漠”中心,深入到沙漠中的人的内心,绝望之情逐渐浮出水面,飘在空中,甚至教室里的气息应该也是绝望的。这不就是沙漠中的“味儿”吗?绝望之味儿。如何加深绝望之感?惟读而已。在不断的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一点点贴近沙漠的“心”。
2、 沙漠里的心
肖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后半部分,体会第二句话应该怎么读。学生尝试读了很多遍,在这一点上,肖老师从不敷衍,读得不好就反复读,反复体会,语文能力训练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读”,没有朗读声音的课堂不是语文课。学生在练读中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由最初的绝望到有些平静,如何读出平静的感情?省略号、重音、节奏,这些朗读技巧的运用在此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只是关注朗读技巧本身,则属舍本求末,因而,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辅以技巧,辅以朗读训练,方能让技巧有的放矢,让情感有枝可依。
在肖老师的课堂上,非常吸引人的是他的语言,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方式还是对学生的引导或评价,都能直指人的内心,就像看着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前行,是伙伴,是朋友,也是导师,这种感觉,让学生充分地信任老师,也让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潜力,于是,课堂上的精彩被不断地制造出来。这个环节也是如此,肖老师问:“那么,挤不出一滴眼泪,在沙漠中心,作者最后‘挤’出来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思想不断深入:“挤出的是求生的欲望”“挤出的是勇气”“挤出了内心的平静”“挤出了生命的追求”,学生感悟越发深刻,而教师对于起初未回答上来的女孩一直不曾放弃,当那个女孩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到“生的希望”时,肖老师的鼓励充满热情和力量:“记住,战胜自己,敢于去领略海风的滋味!”我想,那个女孩终其一生都会记得这堂语文课,记住上课的老师,记住自己曾在“沙漠的中心”被激发出的奋斗的勇气,这才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3、 沙漠里的坚强
学生品读第三句话,肖老师让他们着重体会标点的作用,朗读的时候,读出感叹号和句号不同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的内心。此处比较,学生深刻感受到标点里隐藏的人物的现状和情感的真实。
肖老师问:“再考虑一下,‘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后的句号改成感叹号,是不是更有英勇豪迈的感觉?“学生马上回答:”我觉得不可以,毕竟体力消耗已经很大了。“学生能够以理智的头脑而不仅是感性的体验思考标点的作用,这一点很难得,也看出肖老师对于学生的训练细致入微,哪怕一个标点都不放过。于是,沙漠里的坚强在肖老师的口中被形象地阐释:“这就是真实。沙漠中的真实,英雄的真实,声音不是最高,但内心一定坚定沉稳。”
三、 标题里的“心”
肖老师对于文本标题的挖掘向来深入,常有惊喜蕴于其中。“在沙漠中心”,这个交代了故事地点的题目,在肖老师的眼中,隐藏着巨大的经由改写而达成的精彩。学生想法多多,设计主标题以人物的经历、感受等为主,勾勒人物的心理历程和精神力量,如“由平静走向坚强——在沙漠中心”“感悟生命”“为人类冒险”“走下去,继续走下去——在沙漠中心”,那个一直被老师关注的女孩再次体现了这种主动学习的能量:“领略一次海风的滋味”,应是深有所感,方能言之有情,对她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成长。
如果说到这里,应是完满,学生想到的题目里已经诠释了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情感,读者的态度,然而,肖老师所追求的境界是精益求精,他对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真是非常人可达。他把题目改写为“在沙漠中的心”,添一字而意境迥异,目的自明:“文章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颗在沙漠中的心”,“文章写心,手法也是心理描写。那颗心为了人类的进步,穿越了痛苦绝望,最后抵达人生的平静和坚强,所以学这篇文章,就是要从心理描写过程中读懂并珍惜这颗沙漠里的心。在沙漠中心,在沙漠中的心。记住这颗沙漠中的心,把它交给你的生命内核。”
肖老师在课堂上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呢?“走下去,用我们坚强的心!”
为何不呢?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