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信奉开卷有益的那些人,应该都死在了书海中。
01 我的经历告诉我,盲目听指导看书是一种伤害
作为互联网运营从业者,我曾在某平台被人洗脑灌输了“运营需要理解产品”的观念,所以在初期不论是运营何种平台、大小,也一直将运营的项目作为产品来对待,包括关注产品经理的相关动态、内容等。
而当初有一次看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不要乱看”。那时正处于开拓新业务的阶段,我也被人“推荐”说在此阶段拥有产品经理的思维极为有益,于是买了一本平台推荐的产品经理思维书目,力图开拓思维找到更恰到的点。
不过在我看了几十页之后,除了被各种专业名词弄的头晕脑胀外,还极度怀疑业务的进展和方向是否正确,屡屡想改变当初定下的工作安排,导致多项工作都没能按计划的进度完成。
后来我放下了这本书,按照原先的逻辑一步步走,平台搭好了,也正常运营了起来。再后来,我再回头去看那本书,发现以我当时的经历,理解其实出了诸多偏差。因为平台的类型不一样,思路、见解都不同,可当初那本书里却没有提到,或者说提到的根本不明显。
从此,我不再信奉了解一个行业的思维,就该从哪个行业最基础的去学起。在网上,也不再去收藏那些所谓的“互联网从业者必读100本书”、“运营的技巧”、“怎么从产品助理走到CEO”等等标题噱头大于实质内容的书籍。
如今的读书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平日的积累,遇到困境时寻求工具的存在。而非通过看书、学习理解思维、实践,三步走就能走向成功的人生正确第一步。
因为我明白:就算我被这些“无效信息与推荐必读书籍”坑了,又能找谁索赔呢?更何况书籍不是香烟,没有“读书有害生命”的告诫语印在封面。没有人会告诉你,看多了书其实无益。
02 你的人生已读了多少书,又有多少给你带来的收益
读书有益,出自哪些伟人的名言?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培根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诗人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教育:“人的一生要多看书,因为开卷有益。”
但是,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了多少本书?又有多少书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价值?起初是小时候的课外读物童话书,到小学课本,再到初中课本、青春小说,再到高中各类教辅资料、网络小说……
实际上,我们仔细回想成长的历程,每个人花费在读书上的时间都太多了,导致的后果便有:对书反感、厌恶,看不进去,不会进行筛选与分辨,盲目信赖开卷有益,或是走火入魔般偏爱阅读,遨游在书籍的精神世界当中,脱离现实生活。
害美名其曰,这是在学习,是在阅读。以安慰自己遭遇打击脱离现实的实际情况。
03 我曾经面试过一名“总监”,可是他“什么都不会”
当初拿到人事给我这份简历的时候,我怀疑她是不是拿错了。因为我们这里并没有招聘总监这种高层岗位,而且目前的项目进度也并不需要。
但仔细甄别了简历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他的年龄只有23岁,工作2年的“总监”确实不太值得信赖,而且简历整体也让我感觉劣质,居然还是传统的表格模板型。不过他的简历中倒是一点让我感兴趣,做网店一个月销售额从0做到了100万。
后来得到leader的授权,这名总监是由我去面试的,事实上果真如此:他什么基础工作都“不擅长”,没有自己的产出能力,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会带团队”,却连基础的沟通都做不好。我无法想象这样的“总监”竟然有市场,可能在小公司待惯了,人人都是多面手。习惯了只会发号施令的老板,经常被我们“劝解”放弃理想。
我也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一个月将销售额从0做到100万,最终还是要出来找工作的原因:他说熟悉渠道投放,所有的运营都离不开广告,但我问及投入,他支支吾吾说到之前所在的企业每天花费的广告费都是两三万计。团队运营公众号一个月,加上有预算的组织了一场活动,最终加上了100个泛流量粉丝。这样的ROI,难怪最后跑了出来。
其实,我知道他所说的一些东西,在某些“交流群”、“内部书刊”、“技巧书”里都有提到,而恰好我也看过一些,不过由于没有基础的东西,而只会谈技巧方案,我所知道的最终结果都是不可持续,短则两三周,长则一两年,之后必死无疑。
书的确给他引导了方向,指引他走到了“总监”的位置,但这样的总监放到外面又有什么作用呢?
不考虑ROI的运营,不考虑平台类型的运营,自己连基础工作都做不好却只会“指挥”他人做事的运营。无疑就是看书、培训走火入魔的体现。
04 我们剩余的时间不多,不必要的书不要去看
实际上,我们还能看的书,很简单就能够计算出来。
目前情况下,我通常一周读完一本书,一个月便是四本,每年排除几周没有空闲时光读书的情况下,一年为四十八本。如果我的一生能保持这样不间断的读书,60年时间,大约还能让我够读阅2760本书。
而按照我们之前的阅读情况,小学至大学毕业读过的书,至少也有1000本以上,16年学生生涯,32学期的读书时光,每学期即使按照平均14本教材与辅导书、28本课外读物来计算,一名正常的大学毕业生读过的书要超过1300本,大约为我后60年1/2的量。
此时,每读一本无价值意义的书,便是浪费生命中的1/2760。如果你的生命还剩下46分钟,每读完一本书便象征着浪费一秒,那你还会励志与开卷有益吗?
在书籍的选择上,我们鲜有主动权。
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如此多的书,读书群、知乎、豆瓣都充斥着不同的推荐目录与书单,随便一个人粗略列下来便有几十上百本,每个“爱看书”的人收藏的书单随便来看也有千百本,而收藏的越多结果只会越不想看。
一些所谓的“必读书目”中一直反复强调着“XX岗位是CEO的培训班”、“XX技能是最重要的”,“某名人的亲身经历”,说的好像真有那么点像。只是不论行业,都会有类似的名人成功事例与励志鸡汤。
营销书籍的写法便是如此,他写董明珠;
运营也这样写,不过转写的是库克;
产品经理的书最爱写扎克伯格;
而设计的书籍还得扯上乔布斯;
甚至连财务都有对应的书籍,还有句叫做大型企业的CEO都是财务出生,因为需要管控成本。
所以,每个行业都能找出这么几个人,但对于新人小白而言,这种“有名人因此成功”能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名人的出生也许是某项岗位,但不代表看了这本书学习到里面的思维,就能够成为这些名人。
05 并不是看书可能有害便不看书,重要的是区别与分辨
开卷不一定有益,但这并非说我们无需开卷。
曾经的人喜好读书,认为读书很重要,是因为获取书的难度太大、看书的成本太高。而且翻阅过去的书,其实质量更高的书籍比例高上不少,而非现在百家争鸣,励志鸡汤青春言情小说比比皆是的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爱阅读的人赚足了便利——由于网络上传下载的速度提升、我们获取知识、内容的成本降低到粗略不计,而碎片化的时间也能够被充足利用起来,用于汲取更多的知识,给自己充电,获取成了容易的事情,相反,如何选择才成了真正的难题。
目前来说,阅读依旧是我们获取知识最好的来源之一,但由于我们的时间将会越来也会珍贵,此时的我们更应当注重的是阅读的层次匹配度,其次才是质量,再三提升阅读速度可以让你的数量增多,但追求绝对的阅读数量,绝不会放在前三的优先级。
那些励志与鸡汤,多看无益。那些速成与技巧,看多了容易走火入魔。而这样的书却市场最好,实属可悲。误导了一群又一群的人,走上了“歪路”还引以为豪。
有些书,真应该与香烟一样印上“读书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