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优优做完学校作业后突然和我提到学校的某个老师:
“爸爸,我十分不喜欢这个老师!他处理事情十分粗暴,不分情由的骂同学!”
“是吗?可是,不管老师如何,我希望你不要不喜欢这个老师,更不要讨厌这个老师!”
“可是,我就是不喜欢啊!”
“爸爸多次和你说过,不喜欢一个老师对你的影响会非常大,通常情况下你都学不好他所教的学科!”
“他动不动就骂人,也不听同学辩解,声音大的整个楼上都听得见。”
“他骂别人,只要不是骂你,你就漠然视之就好了。难道他骂了你?”
“没有,可是我就是不喜欢他,他会指着全班学生骂,不分青红皂白。”
“我不是说过了吗?只要他不是骂你,你漠然视之就好了,不然你学不好他的学科的!”
。。。。。。
结果是,优优委屈的眼泛泪花,我烦躁的甩门而出。
这个事情一直缠绕在我的心里,搅得我心思不宁:“优优大了,在一些事情上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却一直抱着她还小,凡事都需要老爸老妈指点说教的念头。她当时和我说这件事情,应该是觉得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不公平待遇,不管这个不公平是针对的她的同学还是她本人,她都是感同身受,她想从我这里得到支持、理解甚至安慰,结果我却以评判、说教、监督的姿态去针锋相对,不依不饶。如果是我,我也觉得委屈吧!她一定被这次失败的沟通给打击到了吧!“
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感觉自己得到理解和尊重,又能同时把我的担心告诉她呢?
这段时间优妈在美国访学,我收拾完家务准备上床睡觉的时候,优优突然说:“妈妈今天还没有和我视频呢!”“好的,你微信一下妈妈吧!”我随口答道,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自责与茫然之中。优优关上她的房间门,躲在床上和妈妈说起了悄悄话,隐隐约约传来的话语中,似乎还是刚才我们争执的那个话题。
“爸爸,我发现一个现象。”优优拉开房门对我说。”什么? “ ”妈妈只要有几天没有和我聊天,就会对我很好!”说着这番话的女儿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是啊,这说明什么?”我没有问她妈妈对这件事的看法,而是赶紧借机和她多聊了一下。“你前面抱怨妈妈每次在视频里面见到你,就会对你进行说教,其实是因为她担心你的学习。但如果时间稍微长一点再见到你,想念你的心情就多过了担心你学习的心情,也就忘了说教。说明她很爱你!刚才爸爸和你讨论的那个问题,爸爸刚才想了一下,应该是爸爸凡事只想着是否对你的学习有利,心情容易急躁,也就没有考虑你的感受,爸爸给你道歉!”
当优优带着释然的心态睡着后,我继续反思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在孩子分享她的学校生活时,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耐心的陪伴,认真的倾听,委婉的建议。优优愿意和我分享她的心情、想法的时候,她更多是把我当成了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可以陪她的朋友。这时候我们不应该指手画脚甚至批评训斥。至于她不喜欢这个老师的问题,我应该考虑全面了,在情绪较好的时候再想办法和她沟通。那个时候我应该已经了解了她不喜欢这个老师的真正原因,也就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