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孙刘破曹,曹仁守江陵,刘备取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周瑜攻打江陵。最终结果:曹操占据南阳和南郡北部,孙权南郡南部和江夏,刘备荆南四郡。
之后刘备两次借地:
• 第一次,刘备向周瑜借南郡南部。《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
• 第二次,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同上)。
第二次所谓都督荆州,主要目的是讨取江陵。江陵扼断长江,与襄阳同为荆州重地,史料上将这次借地称为“都督荆州”,可见江陵之重要。刘备取江陵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截断孙权进军西川的道路。当时孙权没有同意,周瑜死后,鲁肃力主,《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刘备借得江陵后,三家沿长江南北对峙,孙权不再独当曹操替刘备挡枪,“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同上)。
刘备借江陵的代价应该是让出孙权进军交州的道路,因为同年,“孙权以番阳太守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由是岭南始服属于权”(《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刘备取益州之后,孙权决定讨债——不是讨取荆州全境,也不是要江陵,而是“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双方对峙,最后的结果是“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资治通鉴·卷六十七》)三国志在此处少了“以湘水为界”一句,不易看清孙权目的,尽管在别处有提及(《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备遂割湘水为界”)。从资治通鉴上更容易看出,孙权想要的是打通前往交州的道路,自湘江,走灵渠,入漓江,到西江。
也就是说,孙权想要以南郡南部换取刘备的桂阳郡+半个长沙+半个零陵。刘备不同意,双方交恶,“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双方议和之后,“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同上)。可见孙权的目的仅仅在于打通交州通道,连到手的零陵西部都可以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