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司组织了合伙人线下特训的课程,从筹备到课程的正式开始,经历了很多。其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明文规定,报名的时间是15号到25号,开课时间是27号到29号。但是通常在前面一周的时间几乎无人报名,大家的心态是:时间还早,我要观望。等到25号晚上23点左右时,不少意向客户又开始一窝蜂地咨询报名,甚至是截止时间后,还有人报名。作为开课方,当然是不会拒绝客户报名,但是这会为后期的物料的准备带来麻烦。有的客户更是不着急,在开课前一天晚上10点后才决定来参加课程。
再说要开课问题,通知规定12:00点在制定地点集合,准时坐车出发前往目的地,参与者可能会出现堵车、坐过站等意外,或者掐着点急急忙忙赶来,始终有人没有按时集合,以至于后期的形成安排很紧凑。再比如说规定了上课的时间是早上9:00,始终会有人要迟到,如果课程规定是集体荣誉,那么迟到者会给团队带来困扰,是一个减分的举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为参与者,时间观念相对薄弱,不假思索地认为,迟到了无碍,但是其实不然。要知道,因为自己的磨叽,给主办方的准备物资和活动的推进带来麻烦;因为自己的迟到,耽误的了别人的时间,后者是让自己错失了一次完整活动的机会。
关于交流和沟通,我们听到一个高频的词叫做:换位思考。但是似乎当我们参加活动后,我们却把换位给忘得一干二净。
如今我们经常在参加线下活动,那么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我是主办方,我希望参与者怎么做?
做为主办方也要考虑到人的惰性和拖沓,做计划时提前考虑,给出宽裕的十几分钟。
无论是任何活动,制定好制度和规则,迟到早退的给予一定的奖惩制度,活动中用积分等项目,增加大家的积极性。
近期活动中,感悟颇多,有空再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