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常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而真正想做到却不太容易,需要多多练习,当机立断。那么既然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指导决策呢?答案是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我们都知道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可实际生活中,知易行难。花了30块钱买了票,进电影院,发现是个烂片,不是谁都有勇气在开场十分钟、二十分钟后,就离开的,当然也可能因为自己时间不值钱;明知道一个单位没有什么前途,花了几十万进去后,不是谁都有勇气放弃的。
可事情有时就吊诡在,清楚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该用什么指导决策呢?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比如我想换部手机,因为这个手机卡慢,手机是两三年前买的,当时四千块,大概需要我多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换回来,现在这部手机市场价大概七八百。
看中要换的手机大概三千块,也就是需要工作一个月左右才能换来,也就是为了换新的,需要再支出两千,而这个手机仅仅是有点慢,还是凑合一下吧。也就是为了解决手机的卡慢,要再支出两千块,对我来说边际成本有点高,收益却不理想。
问题:如果一件事情的成功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会不会提高成功的机会?
我觉得主要看什么事?这件事本身有没有能力积累效应。比如创业,假如成功率是1%,一般人可以,通过不断创业,提高自己的能力、经验,也就是可以存档、读档、重来,那么肯定是可以提高成功率的,也就是重复创业者成功率更高,当然成本也更高。
再比如写作,不提写作本身带来的收益,假如出版的概率是1%,那就可以不断磨练技巧,更换其他素材,也是可以通过反复尝试,提高成功率,真正出版作品的,一定是长期写作者。
再举个反面的例子,中彩票,再怎么重复尝试,都不会提高机会。其实关键看事情,是否有助于长期成长,提升自己的价值,有能力积累效应,有的话,可以做。
可现实中,数量的改变,并不会带来概率的提升。现实生活就是买彩票,每一次的重复,都是有成本的,而且不影响概率。就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每次赶考,都是有成本的。
经济学定义亏损和盈利:无论亏损还盈利,都是意外,刹那间完成,一旦出现,需要重新评估资源。而资源未来使用的成本,就在新评估水平上计算。
盈利和亏损,是一对很重要的概念,还用上面说的手机。现在市场价格大概八百块,但一个不小心,手机掉到地上,屏幕碎了,换屏幕假如说要五百块。
那我这个手机现在值三百块,换手机这个事情,可能就要提上日程了。关键是下次拿手机,一定要小心点,摔一次,手机就没有了。
朋友开了一家饭店,有了盈利,盈利是资源的组合,一瞬间开始的,可能因为饭菜味道不错、员工服务态度好、店开的地段好。盈利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评估盈利的点在哪里,而后在这方面追加投资。
盈利和亏损,都是瞬间的意外。对意外重新评估,找到盈利和亏损的点,而后重新分配资源。
问题:“好生意如果旱涝保收的话,当人们逐渐了解之后,好生意就不再是好生意了。”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每个新行业,在最初阶段都是暴利的,当这个行业,被广而告之,很多人知道这个后,它就不再是好生意了。也就是在你我知晓的一瞬间,其实就有人已经进入了。在这方面有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滴滴在垄断之后,并没有建立护城河,而且还有很高的毛利率,那一年公布财报时,非常漂亮。马上就迎来了美团的铁蹄,与之相对的则是小米。
雷军在一次发布会上,向众多米粉承诺,小米手机硬件利润不会超过5%。这其实就是告诉所有人,这个行业很不好做,告诉潜在的竞争对手,老大的日子都这么不好过,你还要进来吗?
市场的扩展,会向所有的潜在进入者,展示这个行业的状态,是暴利,还是入不敷出。就像那个比喻:肥美的草原上一定有无数的牧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