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 美国联美影业公司 1975年出品 片长134分钟
疯人院顾名思义就是一所看护着患有精神病的病人的医院,这里的医生和护士是这一些病人的最直接的管理着或是统治者,维护着或执行着医院的管理制度和正常医患的秩序。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眼里,她们所管理的并不是一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而是被社会遗弃的一群精神疯子。她们只需按照刻板的规章和制定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去执行,从不去考虑病人的内心的感受,也从不去观察病人的外在的变化,如果稍不服从她们的管理,就会使用她们手中的权利和高压的手段,强制性地不人道性地让病人们去屈服她们的意志。她们表面上温文雅尔,不动声色,深情端庄,骨子里却是冷酷无情,不近人情,难以交流,从未对病人发自她们自己内心里的微笑和内心里的悲伤,也从未对病人被剥夺自由上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有那么一丝内疚感和一丝的负罪感。这就是美国的国家精神病院,这也就是美国的国家精神病院的真实现状。
我为什么会不厌其烦的去介绍精神病院里的那一些所谓的医生,护士和病人的所作所为呢?这是因为这是一部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不是简简单单地仅靠几句巧妙的讽喻或几段警世的象征,或是叙事流畅的,或是几位男女演员所精湛的表演的就一定能成为一部获奖的影片?该影片之所以能成为一部获奖的影片,那一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一定是有它的潜在的象征意义,也一定有它的隐喻灵敏的嗅觉。当然也有不少的影片,常常是故弄玄虚,生搬硬套,缺乏深邃的内涵,缺乏风格的统一,也缺乏概念的僵化。背离了电影艺术的具象本性,也破坏了电影的和谐发展。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迈克-墨菲的人,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为了能早日走出这监狱的大门,装疯卖傻地装作是一名精神病的患者,被带着手铐送进了精神病院。由于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按部就班的精神病医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史无前例的剧烈的变化。迈克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当然他的行为举止,就与精神病院的管理格格不入了。他向往自由,喜欢热闹,不喜欢被约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的世界所接纳,也无法被精神病院院内的世界所接纳。他对精神病院的一切秩序和规章缺乏忍耐力,又对这一些所谓的秩序和规章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他的屡次的挑战,屡次的破坏,那就是在挑战和破坏的是一个权威的组织和权威组织里的人,等待他的只能是一个不变的结局,那也就是自取灭亡了。
影片中的护士长拉奇德,身体修长,面容姣好,是精神病院里的管理着,是精神病院的执行者,又是精神病院的统治者。在她的眼里,管理的,执行的和统治的并不是一群精神病患者,而是被社会所遗弃的一群疯子,她从不考虑病人的内心感受,也从不考虑病人的外在需求。假如稍不服从她那刻板的时间表来行事,她的权利和手段就会让你痛不欲生,死去活来的电椅的伺候。
影片中的印第安人,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沉默寡言的,目光呆滞的酋长。在别人的眼里如同死尸一般,他对于父亲的死一直都难以释怀,是迈克唤醒了他,也是迈克解脱了他,最后酋长搬起了洗漱台砸烂了窗户,逃出了精神病院,又回到了他那自由之在的印第安人的部落。
影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是一个口吃懦弱的,胆小拍事的,恋母情结的比利。母亲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死,为了不让母亲的失望,宁肯出卖朋友,最后在绝望中结束了他自己的生命,以此来做出这无畏的对自由的反抗。
我以为,从表面上看,护士长是一位温文雅尔的好护士,在医生眼里是一位恪尽职守的优秀的管理者。但在病人的眼里,她是一个衣冠禽兽的依靠暴力和处罚来维护自己的权威的恶魔。她忠实地执行着医院的规则来规范病人的行为。但是这一些规则并非是由病人自己来制定的,或是由医院和病人共同来制定的,而是由她来依照医院的规则,机械地毫无人性地来操作。也就是说,她剥夺了病人最基本的也就是最重要的个体自由,这一种个体自由包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
我也以为,精神病院中的所谓的那一些疯子,实际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缩影,一群统治的管理者们,被统治的管理者们来管理。前者制定医院的规章制度,要求后者来遵照执行。医院有义务和权利,病人也有义务和权利,但是两者义务和权利是不平等的,也是本末倒置的。就像是影片中的有一段情节,就很能说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别。迈克提出晚上要球赛,护士长就请他多替别的病人的休息着想。似乎她总是处处为病人着想,似乎她也总是处处站在病人的一边。
有一些所谓社会活动家就有话说了,当然了我不以为然。精神病院象征着一个庞大的,顽固的,冷酷的,强有力的,遵循着一定规则的社会。医生护士却是这一医院的管理者,执行者,披着人道主义的外衣,剥夺或限制了病人的人生自由的卫道士。
影片结束了,影片也给了我一个两难的选择,是像印第安人的酋长那样,砸窗逃出精神病院,回到他那自由的身边。还是像恋母情结的比利那样,绝望中结束自己的自由,结束自己生命呢,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