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是你来自远方的一封书信
亲爱的:
展信佳,远方的你还好吗?现在的你,是在武汉欣赏樱花美景,还是在冰城观看雪景呢?我是你来自远方的一封信…………
……我想你了。
想念你某某 2018年某月某日 书于美丽的羊城
『一』
中华民族自汉代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华夏子孙善于纸上传情,以文表意,当人们写信时,全身心投入,凝聚着饱满、丰厚的情感,每个字、每个标点,写者都会落笔谨慎;读信的人也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千里之外那个人的那颗心。
驿寄梅花,红雁传信,含情脉脉,感人肺腑,读来字字泣血。曾国藩的1500多封家书饱含治国要道;傅雷家书展现高尚情操;林觉明《与妻书》更是叫人愁肠百结,夜不能寐。书信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互诉衷肠。 其实,在华夏史上,书信不仅传递感情,更传承文化,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二』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更新迭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微信、QQ、邮件、飞信等大行其道,取代了以前的书信,键盘鼠标上的默认方块字,取代了一笔一划勾勒出的,带有书信人独特情感的一封书信。
亲爱的,你有多久没有收到来自远方的,一封沾了水笔墨迹的书信了?你还记得当初,收到来自喜爱之人的一封书信时,迫不及待拆开的期待和喜悦吗?还记得在灯下反复斟酌、小心品味的含情脉脉吗?现在想来,或许只有在等快递时的迫不及待和拆包裹时的满心期待了吧?!仔细想来,岂不扼手惋惜?
『三』
书信是一种礼仪和文化,通过书信礼仪可以增加个人休养和文雅气质。
信件又可以长久保存,反复阅读、反复推敲 令人回味无穷。
书信还代表着一种做人的态度,白纸黑字,代表着严肃的人生态度。
在马维驹的《信啊信》中这样写道:
曾经的写信/需要一截精心裁剪的时光/一方素净的桌面和一叠稿纸/还有一颗酝酿成熟的心/洒几滴透明、混浊、甚至红色泪/为信打个底色/让平静的稿纸掀起微澜/以“亲爱的某2某”开头/以“想念你的某某”结尾
那时候/当我们接过一封久等的来信/先在胸口捂热/再用颤抖的心阅读/最后把信和心一起折叠整齐/轻轻装进信封/留待灯下反刍/如今/好消息、坏消息/早已不需苦等邮差的传递/多方便啊/然而/我们却丢了写信读信藏信的感觉
『四』
前段时间的综艺《见字如面》唤起了国人面对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关于远去的书信、关于互联网时代传承书信的意义,给予了我很多的思考。与书信相比互联网无疑更加便捷、直观,不必遭受遥寄书信的焦急,真切的感受到了“天涯若比邻”。但是,输入法无法传递书信者书写时的心境,与之相比,纸上工整或扭歪的笔画,却可以窥见书信者当时的情感态度,或因欢喜而笔走龙蛇、或因愤怒而一顿一挫、又或者喜不自禁而龙飞凤舞,在我看来,这都是十分可爱的。更甚者,因输入法删除键的便捷,不必字斟句酌,仔细考量,于是发出的文字里又不免少了几分庄重与严谨,而书信的“缓慢”又恰好弥补这个缺陷,每一笔每一划,每一句每一段都因了作者的情感而变化,益发严肃认真。
当然,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逆流发展,但是书信亦不能被遗忘历史的长河里,偶尔也择僻静一隅,或于咖啡馆、图书斋,选择一方素净的桌面,一叠整洁的信纸,恭恭敬敬的写下那些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因了纸张的保存,让这份情感得以历久弥新。
『五』
亲爱的,远方的你,还好吗?我愿做你来自远方的一封书信,待我经过漫长路途,到达你身边时,被你细细品味。
无论长短、无论深浅,只希望这封信笺,带给你一份仪式感,一封久久回味的浓情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