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与庸俗,文明与粗鄙——《采薇》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曹操在《善歌行》中对伯夷与叔齐有极高的评价。但在鲁迅的小说《采薇》中,却对这个千古流传的佳话有了另一层解读。
伯夷与叔齐的选择,是否正确?武王伐纣,在天下人都认为这是义举时,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于是他们选择了“不食周粟”,隐居华阳山。或许在礼制严明的商周时期这种做法是正义之举,但我认为即便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誓死反抗周朝,却也无法阻止商朝覆灭的现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伯夷与叔齐不过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两粒尘埃,他们又如何能改变历史呢?他们所坚守的,不过是自己心中对于宗法礼乐制度的信仰与执念罢了。而他们的选择,则无疑是令人感慨后又心生一份可笑的。
更何况,伯夷与叔齐选择“不食周粟”,就真的要潜心当两位什么都不吃的苦行僧了吗?当然不是。他们选择了去首阳山隐居,只采食野果、松针和薇菜,他们也明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食周粟”,但仍愿如此欺骗自己,并打出誓死不愿当周朝子民的高洁旗号。他们或许不是真心反对周朝,只是想竭力证明自己不愿与周朝为伍,向天下宣布自己的衷心及高洁品格,以博取世人的仰慕。这种庸俗的想法似乎也注定了他们的悲惨结局。
伯夷与叔齐的衷心既然参杂了一丝庸俗的成分,那么当它面对舆论时就会不堪一击。阿金姐大义凛然地告诉他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与叔齐的内心想法就被她的一句话揭示的明明白白。长期以来,他们每天都在用“不食周粟”勉励自己,并且向世人展示他们对商朝的衷心,可是他们却并没有做到身体力行。从而,在他们的想法被揭示得一清二楚时,他们只能选择再也不吃任何东西,最终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代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与叔齐在舆论下被迫坚守着他们的承诺。但甚至就在他们死后,人们还是选择相信那个母鹿的故事而嘲讽他们,伯夷与叔齐终其一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们死后还会沦为众人的笑柄。这是可悲的,同时也是发人深省的。带有目的性的隐居,高洁的品格就会被庸俗的心所替代,而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可挽回的。
同时,在伯夷和叔齐上山时拦住他们的华山大王小穷齐,也是一位矛盾性的人物。做着抢劫的事,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文明人;话语中处处透露着粗鄙,但却尽力模仿“文明人”的言语。他的身上兼具着文明与粗鄙两层性格,不过,即使他十分文明,却也永远无法摆脱自己是强盗的事实。
小穷齐所谓的“文明”确实是字面上的文明,正如伯夷与叔齐的高洁也的确是字面上的高洁一样。他们或许都渴望得到认可。小穷齐希望他可以获得“文明的劫匪”的称号,而伯夷与叔齐则希望得到世人的褒奖,但他们的愿望都注定无法实现。劫匪终究是劫匪,不论他有多么“文明”,小穷齐依旧是人们厌恶并且痛恨的对象,无论他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而伯夷和叔齐永远都是被舆论嘲笑的对象,即便他们饿死在首阳山,却仍有人认为他们是因为贪心而死,他们都注定要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
高洁与庸俗,文明与粗鄙,本就是矛盾的。高洁有了庸俗就会被嘲笑,文明有了粗鄙就会不堪。《采薇》无疑是发人深省的,或许我们都应该努力剔除自己人格中庸俗与粗鄙的一面。
高洁与庸俗,文明与粗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