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现在,每个阶段或者每个时刻都能将自己归类到一个属性。小时候,你可能是“熊孩子”“小公举/小王子”;少年时期,你可能是“文艺少年”“非主流”;青年时期,你可能是“屌丝”“高富帅”。根据分类标准不同,人们总能进行自我代入,并且往归类群体进行靠近,心里倾向于该群体的普遍特性。
我现在在读大学,对于我自己的定位,最基本的是对于自己学历和级别的标准去归类自己为“大学生群体”。我平时对于带有“大学”“高校”“18-25”等词汇的新媒体文章或者各种信息的敏感程度都会特别注意,忍不住点进去看看。购物时,带有这些字眼的商品,会多考虑自己是否作为这个群体一份子,我是否需要这些“标配”?
也有很多父母在阅读时,特别关注养生和健康方面的文章,所以朋友圈里厌烦自己年老父母整日转发这些文章,和过度关注专家文。其实他们是自我代入归类自己为“中老年人”“需要依靠外力提醒关注健康”,同时转发这些文章给自己关心的人,他们心里认为那些是靠谱的养生和保持健康的方法,希望自己的朋友和孩子能看到也跟着做,保持健康。
其实自我代入进不同的归类,我个人认为是有很多原因的,跟不同个体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给自己也归类好某一群体。
人啊,是群体动物。这句话不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