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画刊·国学》杂志 2024年第3-4期)
潇潇,有时也写作萧萧,这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它意蕴丰富,所指极多。
它可以表达凄清、冷寂的意思。比如:唐刘长卿《石梁湖有寄》“潇潇清秋暮,孀娜凉风发”。《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一行塞雁,落隐隐沙汀;四五只孤舟,横潇潇野岸。”
它也用来形容头发稀疏的样子。比如:明陈汝元《金莲记·归田》“潇潇白发,家园暂安,馀生聊寄锦江边。”明晏振之《步步娇·秋思》套曲“瘦损孤吟黄花貌,髻短短,发潇潇。”
它还可以表示清高超俗之状。比如:元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第三折“三魂儿潇潇洒洒,七魄儿怨怨哀哀,一灵儿荡荡悠悠。”
元张可久套曲《一枝花.秋景》“火龙鳞红叶潇潇,金兽眼黄花冉冉。”清戴名世《涛山先生诗序》:“名世尝读先生之诗,潇潇不羁如其人。”
它也可以是象声词。比如:清姚鼐《乌江阻风》“镫火连樯底,潇潇杂语庞。”
当然,潇潇最重要关联度最多的还是雨。
潇潇用来形容雨更有意思,它既可以形容既可以形容风狂雨骤的样子,比如:《诗.郑风.风雨》有“风雨潇潇,鸡鸣胶胶。”这里的潇潇便是指大雨急雨,《毛传》对此的解释是:“潇潇,暴疾也。”唐代许浑诗《送薛秀才南游》:“遵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岳飞著名的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中的潇潇也是同样的雨。
明清乃至近现代的诗人也喜欢用潇潇来写大雨急雨,比如:明王錂《寻亲记·修筑》“雨潇潇似银烛千条,泻平地顿成沧海。”清许光治《折桂林.湖上》曲“看湖头急雨潇潇。早烟幂林肩,云布山椒。”郭沫若《落叶.第二六信》“风雨潇潇着的今夕,把倦于剧烈的劳动的身子靠在坐椅上。”
潇潇也可以形容小雨绵绵之状,比如:南唐王周诗《宿政陂驿》“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潇潇古驿中”;宋代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词中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和雨关联,可谓“百搭”。潇潇可以是春雨、秋雨,也可以是朝雨、夜雨,常见的词组有春雨潇潇、秋雨潇潇、朝雨潇潇、夜雨潇潇……大概有多少类型的雨,就有多少与之搭配的潇潇。
当然,和雨的众多搭配中,最佳最多的还是“暮雨”。“潇潇”遇上“暮雨”,可以不分先后,不分彼此,可以是潇潇暮雨,也可以是暮雨潇潇。“暮雨”和“潇潇”是相互依傍,相互成就,相印成趣,相得益彰。
暮雨,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其实是尴尬的雨。它不是昼雨,不是夜雨,昼雨可观,夜雨可听,而暮雨不早不晚,让雨中的人颇为尴尬。对于羁旅行役之人而言,它意味着猝不及防,意味着不期而至。正因为暮雨本身包含了一种矛盾张力,故暮雨便比其他的雨多了几分诗意,也最能扯动诗人的思绪。而暮雨和潇潇连在一起,便又更多了一层诗意。好像暮雨遇见了潇潇就不再是普通的雨,而成了诗意的雨、文化的雨。检索一下,唐诗宋词中含有潇潇暮雨或暮雨潇潇的诗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可见古代诗人对潇潇暮雨是多么的喜欢。
兹举几例: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唐·李冶《得阎伯钧书》
千行宰树荆州道,暮雨萧萧闻子规。——唐·刘禹锡《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唐·孙氏《闻琴》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唐·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稍觉征帆上,萧萧暮雨多。——唐·张南史《富阳南楼望浙江风起》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唐·白居易《寄殷协律》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纱幮笛簟差堪乐,且听萧萧暮雨声。——南宋·陆游《听雨》
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萧萧暮雨中。——南宋·陆游《夏日杂题》
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近代·王国维《浣溪沙》
白居易、陆游二位似乎对暮雨潇潇更加偏爱。
暮雨和潇潇是“最佳拍档”,在诗词中它们可以出现在多个位置,起多种作用。
它可以出现在诗词开头,用以起兴。以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起首一句便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
岳飞《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和柳永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暮雨潇潇可以在诗词结尾,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比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这首诗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结句暮雨潇潇,是写景,也是抒情,潇潇暮雨里其实包含了诗人无尽的悲伤与哀愁。
暮雨潇潇还可以用来营造氛围,渲染气氛,为叙事抒情做铺垫。比如唐代李涉的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是很有故事的一首诗,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思。
天快黑了,诗人急着赶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偏偏遇着下雨了,暮雨潇潇。这还倒罢了,更让诗人没料到的是狼狈中又遇上了剪径的强人。诗人自报家门,我是国子监博士李涉。强人亦知李涉之名,一听之下,钱财也不要了,只求诗人作诗一首。诗人因景记事,立马为诗一首,就是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诗的起句:暮雨潇潇江上村,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潇潇二字很好渲染了氛围。天暮又逢雨,诗人行色匆匆,归心似箭,只为赶路,多重矛盾集中在一起。如果诗人不急于赶路,那么大概率不会遇到强人,正因为有了这作为背景的潇潇暮雨故事和诗歌便得以发生。
总之,暮雨与潇潇,犹如金风之于玉露。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有诗情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