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了,每周写一篇,有读书笔记,有生活思考,有游记日常,但并没有养成习惯,也没有充分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还在坚持,完全是因为损失厌恶,一件事做了这么久,放弃了是不是有点可惜。尽管,有专家告诉我们:写作能促使你思考,写作能促进沟通,写作还能帮助减肥,但真要找一个自己相信的理由,我认为是“记录”,也许记录下来的东西,才能表明你真切的存在过。
记录错误
本周,驾车机动超过2000公里,最深刻的记忆是一个概念——以偏概全。什么是以偏概全?简单理解,就好比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最常见的是对一个单位或一个人的看法。本周有过如下经历:调研3个下属单位,听了3个单位的情况介绍,发现单位丁的文字材料与前面两个单位部分雷同。以往对单位丙负责人的经验是“承诺快、落实差”,虽然,单位丁最近换了部分领导,但调研组的同志看到了改变不大的单位丙,还是一致认为单位丙在文字报告上抄袭了单位乙。当询问单位丙时,丙一口否认,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其他单位“借鉴”了他的原创。但我们都不相信,毕竟单位丙平时工作表现并不另人满意,而且文字抄袭在工作汇报中出现,也属可原谅的“小事”,毕竟各级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所以,对此事没有深究,只是口头批评了丙。返回岗位后,我想了想,丙的有些工作还是可圈可点,就顺便作了个调查,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丙真是被冤枉了,事实是乙抄袭了丙。
通过这件事,认真回顾以往作出的、那些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无一不是信息不全时的妄断。投资选择行业时有之,判断合者伙伴诚信度有之,甚至看到一只坡脚狗也会一口咬定这是暴力的结果。其实,真相与现实往往相距甚远。但,就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会反复出现呢?即便有时认识到了错误,也不愿意承认。原因也许很多,但至少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你生活在一个变化不大的环境中,直觉和经验在处理大多工作和生活时仍然有效,至少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为此遭受重创。据说,未来社会变化会加快,作选择真的要防止“以偏概全”。
认识现象
还是本周,周未晚上去了一个名为“核桃里”的餐酒吧。原由只是想喝点酒,顺便感受一下网红店的氛围。因为,最近抖音一首名为《你一定要幸福》的歌就在这里串红的。晚9点的乐队,下午6点去订位置,桌位已经预定完了,取了个号,排队至“55”。晚八点半,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到了酒吧,仍然没有轮到。但转机就发生在5分钟后,也许排在我们前面的客人觉得没有希望,也许是这个网红并不那么吸引注意力。总之,酒吧内突然空出一个空位,我和妻子就被意外的请进去了,坐下后发现原本都开不下去的餐酒吧,竟然坐无虚席。过道门里、吧台边也挤满了人。因为是网红店,酒水只能以瓶、件计数消费。所以,与邻桌拼了个桌,点了一瓶价格不菲的红酒,边喝边等。
9:20,乐队终于出场,主唱郑美丽一出现,引来一阵欢呼。接下来,乐队唱半小时,休息20分钟。有新歌,也有老歌,氛围不错,酒吧秩序很好,客人都很文明,现场时不时的也引起些共鸣。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现场20多岁的年轻人占多数,但引发共鸣的歌并没有多大的辨识度,包括那首网红歌,《你一定要幸福》也是出品在2006年,当然主题仍然是感情。一首沉寂十多年的老歌,因为一个抖音串红,而且这个抖音视频并没有华丽的舞美,歌手也没有出色的颜值,就这样一下子引发了关注。事实上,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网红”本人,是她的平民身份,是他的普通外表,是她对一首歌的理解。粉丝在对“网红”的热爱和崇拜过程中,其自身的认同和价值观也得以巩固,从而产生群体归属感,实现对于“网红”个人的群体赋权。
说实话,有十多年没进过酒吧了,多数酒吧娱乐的年青人也不再注重刺激,反而更加在乎了认同和沟通。这种细分出来的一个个单一项目的群体,虽不同于以往一种信仰或一个地域下的认同,但毕竟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趋势,关注这个趋势应该也会造就新时代的“哥伦布”。
理解语言
《奇皅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档娱乐节目。既有娱乐性,也不失严肃性,既有观赏性,也能引发思考;既有激烈对抗,也有人性温暖。总之,周末必追,热点必看。本周的辩题是“被同学嘲笑,该不该减肥?”正方认为该,反方认为不该。节目看完,忘记的也差不多了。但反方辨手庞颖、正方辨手颜如晶还是留下深刻印象。庞颖的一个观点:缺点不仅不是致命的,包容你的弱点,甚至把它作为一件武器,在艰难的生活中生存。颜如晶的观点之一:别人的嘲笑你可以不在意,但你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应该做出改变,甚少为了认可你的人做出改变。
虽然观点不同,但道理都很深刻,都有各方的认同人群。我的感触是,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取得共鸣很重要,这个共鸣群体或许是你未来生存的重要环境。你做什么,往哪个方向走也许不重要,用语言,善沟通,吸引群体跟随你这个事儿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