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明星,经常会通过社交媒体来展现形象,除了是为了塑造形象之外,还为了保持曝光率,以重复出现来吸引受众。
这就是曝光效应,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没有任何别的理由,只是因为接触的多,所以你就会对他产生好感。
想要某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就多在这个人的面前出现,让对方习惯你的存在。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我们都以为我们的配偶是真命天子,或者真命天女,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一半以上的人结婚就是因为这个人刚好在你身边而已。1/3 以上的人都是自己的工作同事和同学,然后是邻居,然后是别人介绍的。都是经常出现在你身边的人。你同事刚来的时候,你觉得他不好看,但是两年之后你们俩结婚了,这就是曝光效应。
人为什么会产生曝光效应,也许是基因决定的。在远古,常见的环境,意味着已知和安全,自然会让人放松警惕。
《如何让别人爱上你》告诉我们你的配偶一定在你附近的三个街区内,所以你以为你的配偶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如果多个时间和地点出现在你的身边,很有可能他就变成了你的配偶,你周围的人在你身边出现的频率决定了你是否喜欢他,所以说死缠烂打还是比较有市场的。
难怪弗洛伊德临死前,躺在床上对世界宣布:“我们对爱情的了解实在太少太少。
曝光效应最直接的运用就是广告了。
广告看多了就想买就是这个道理。看了某个广告后,你也会因为它在你记忆中出现过而购买它,而不是选择那些没有听说过的品牌。一提到去屑,我们就能想到海飞丝;提到脱发,我们就能想到霸王,广告的重复性能够有效增强人们的记忆程度从而使曝光效应发挥作用。从前有脑白金,现在有拼多多,都是用重复播放来占领观众脑袋。收礼还收脑白金,拼多多的洗脑广告歌曲,现在也一听就会跟着唱。重复是极有效的记忆手段,不管是学习还是广告。
一个实验里,学生们被要求在电脑上阅读一篇文章,第一组学生的文章上方不断重复着广告,第二组比较少重复,第三组没有重复。在之后对此广告的接受程度的调查当中,第一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第二、三组。除了不停地重复产品信息以外,还特别地将产品和积极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加观众对此产品的好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目的。
企业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内容。这不仅是单纯地“戏多”刷存在感,而是通过发布内容获得多次曝光。能见到你,难免“一见如故”;第一页见到你,第三页都见到你,第七页怎么还有你,买家的印象会因为“曝光效应”而加深,产生好感,获得点击或购买。
曝光效应在生活中也随处可用,比如我们想做什么,就让它频繁地出现在自己眼前,把书或者读书APP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每次都能一眼看到,这样就能提高自己读书的频率。其实这也是让改变发生的条件之一,改变环境。我们的自制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通过外在的环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乔纳•博杰有一本书叫《传染》,在讲社会影响力。我们在看社会影响力的时候会发现: 我们处事和进行的种种行为背后有很多原因,包括政治原因,社会影响,经济考虑,心理情感等等。比如会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给大家选择产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关注度。很多美国人认为与众不同象征着自由和独立自主,而在东亚文化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和谐,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太过出格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无法融入集体。研究表明: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和韩国人会选择更相似的东西。如果将相对普通的东西和有特色的东西同时放在东亚人面前,他们会选择那些更普通的。人本质是非理性动物。比如,和他人一起吃饭,我们就会吃得更多;有人拍了拍我们的肩膀,我们就会做出更大胆的决定。
所以了解影响我们做决策背后的科学逻辑,是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决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