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孔子“卖身”,无人问津?》中提到,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有10年都在卫国。孔子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居留卫国,与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对孔子才学的欣赏有莫大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卫灵公自娶了南子之后,便经常与其讨论国家大政。换言之,南子做了古人十分忌讳的事情,即“女人干政”。因为男权社会之下,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女人干政无异于牝鸡司晨,所以历来女主都会受到历史的非议,比如汉高祖皇后吕雉、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
此外,卫灵公在位时间长达42年,这在古代也十分罕见。根据惯例,国君在立太子之后,会逐渐培养其治国理政的能力,尤其是当国君逐渐年迈时,甚至会令太子监国辅政。卫灵公的太子名叫蒯聩,是卫灵公与前夫人所生。当时太子不但已长大成人,而且其年龄甚至比卫灵公新娶的夫人南子大上许多。然而,卫灵公并未让太子参与朝政,反而委政于新夫人,这引起了太子的不满。
时间久了,太子与南子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太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自己已经胡子一大把了,还在做着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储君,每念及此,太子都感到如芒刺背。但如何搬开南子这块绊脚石呢?太子左思右想,没有主意。其实,他大可以找到自己的父亲,说明原委,至少能够缓和矛盾。然而,他却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刺杀。太子虽然年纪一大把,但从他处理事情的方式来看,实在不怎么高明,就算是当了国君,恐怕也未必能够服众。
刺杀这种事,一般都是暗地里进行,但太子却与众不同。他不但要光明正大地杀掉自己的继母,还要在父亲面前完成这项“壮举”!但他事先既没有制定周密的计划,又不知道该如何善后,这哪里是刺杀,分明就是自杀嘛。
卫灵公39年,不甘继续做傀儡太子的蒯聩决定当着父亲的面刺杀自己的继母。没有制定周密的计划也就算了,你找个可靠的人总行吧?但他却直接从自己的家臣中选了一人,名叫戏阳,命他在朝会时行刺南子。但戏阳是个外强中干的胆小鬼,临机却打起了退堂鼓。
太子见状,频频冲戏阳使眼色,催促他赶快行动,但戏阳上了朝堂,看到国君和国夫人,腿吓得直哆嗦,根本不敢行刺。南子能够辅政,而且敢于直接邀请孔子一见,说明她是个有胆有识的女汉子。太子的反常举动自然逃不过南子的眼睛,她很快意识到,眼前这个呆若木鸡的戏阳是冲自己来的。于是,南子便高声喊道:“太子要行刺于我!”
卫灵公先是吃了一惊,半天才回过神来,然后将目光投向太子。而太子也是个银样镴枪头,他见自己的阴谋败露,脸色骤变。这直接坐实了南子的判断,于是卫灵公怒不可遏,不敢相信自己立了那么久的太子竟然想出这种昏招。盛怒之下,卫灵公下令即刻逮捕太子,但太子再傻,也不至于束手就擒,于是连忙逃出了卫国。
太子首先来到了宋国,但宋国弱小,不足以庇护他,所以他不久又投奔晋国,拜在了晋国权臣赵简子的门下,希望借助晋国的势力,有朝一日登上君位。
3年之后,自知时日无多的卫灵公仍然对太子的背叛行为耿耿于怀,便召来了小儿子郢说:“你哥哥刺杀继母,背叛君父,太子之位已经空缺出来,我决定立你为太子,将来由你承袭君位。”但公子郢坚辞不受:“我自认为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也没有宾服百姓的仁德,如果君父将国家交付我手,恐怕会误国误民,您还是另择良才吧!”卫灵公听后,觉得有道理,便不再勉强。
当年夏天,卫灵公去世,国夫人南子以太后的身份决定立公子郢为君,但公子郢再次婉拒。南子对公子郢说:“这是你君父之命!”但公子郢答道:“哥哥虽然逃往国外,但他毕竟尚在人世,而且其子辄还在国内,他才是顺位继承人,我怎么敢行僭越之举呢?”其实,公子郢知道,自己即位名不正言不顺,到时候难免发生宫廷政变,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趟这浑水。南子无奈,便立公子辄为君,是为卫孝公(又称“卫出公”)。
蒯聩在晋国呆了将近三年,直到将自己老爹熬死,但他等来的不是前来迎立自己的大臣,而是儿子已经即位的消息。这令蒯聩感到无法接受,便恳请赵简子派兵护送自己回国,抢回原属于自己的君位。赵简子认为,此举有利于晋国,便答应了下来。
为了给蒯聩壮胆,赵简子便让家臣虎阳带领十几个人,全部换成卫国装束,身穿孝服,让他们从卫国边境出发,来到晋国,“迎接”蒯聩贵国。但卫国百姓听说了此事,竟然拒绝蒯聩进入国境,可能是蒯聩仗着人多势众,一路招摇过市,引起了百姓的愤怒,也可能是南子夫人授意百姓这样做的。卫孝公也发兵,将蒯聩一行阻挡在国门之外。蒯聩无奈,只能在晋卫边境一个叫宿邑的地方暂避,这一躲就是12年。
卫国权臣孔文子的夫人是蒯聩的亲姐姐,二人育有一子,名叫孔悝。孔文子家有个仆人,叫浑良夫,相貌英俊。孔文子去世后,蒯聩的姐姐便与浑良夫私通。然而,浑良夫是个奴隶,蒯聩姐姐贵为公主,所以浑良夫要想娶蒯聩的姐姐,无异于癞蛤蟆吃天鹅肉。
蒯聩退据宿邑之后,姐姐专门差浑良夫前去探望。蒯聩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对浑良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向其许下承诺:“如果你能助我一臂之力,我当国君之后,一定会重谢与你,不但赐予你大夫之职,还授予你三道免死金牌。你既有大夫之职,身价自然水涨船高,到时候我为你做媒,将姐姐许配给你,也算门当户对。”浑良夫做了那么多年的扒灰之事,做梦都想转正,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蒯聩的请求,将他悄悄带回了卫国。
有意思的是,两人为了掩人耳目,便打扮成女人模样,乘车来到孔家。孔家是高门大族,见来人相貌怪异,看门人便上前盘问,车夫忙称他们是孔家的侍妾,才得以蒙混过关。二人见到蒯聩的姐姐后,便开始谋划如何篡位夺权。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的计划是绑架孔悝。换言之,孔悝的舅舅和母亲合谋,将自己绑了票!这种昏招,也只有蒯聩能够想得出来。
由于孔文子位高权重,他去世之后,孔悝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蒯聩绑架自己的外甥,其实就是想借助孔家的势力,发动政变。蒯聩的姐姐手持长矛,将儿子逼到了墙角,蒯聩则趁机将其劫持,强迫他召集卫国大臣,准备宣布自己登基之事。
除了蒯聩、孔家母子和浑良夫,当时还有孔家另一个名叫栾宁的家臣在场。他那时已经预备好了酒肉,准备痛饮一场。听说蒯聩来到孔家,栾宁知道他肯定会对卫孝公不利,便赶紧备车,赶往宫中。但如此火烧眉毛之事,他也不忘了将准备好的酒肉一并带上,一边吃喝,一边快马加鞭,去通知卫孝公。卫孝公得知老爹劫持了孔悝,并号令众大臣拥戴自己即位,自知大势已去,便在栾宁的帮助下逃到了鲁国避难。
前文提到,孔子后来受鲁国季氏的邀请回归故国,但由于子路在卫国做官,所以没有随老师同行。当时子路是孔悝的家宰,他听说蒯聩已经回来,并且劫持了自家主人,便只身一人来到孔家,意欲搭救孔悝。蒯聩听闻子路赶到,知道此人在孔家说话颇有分量,怕惹出事端,便调集重兵围攻子路。子路单枪匹马作战,逐渐不支,最终被杀。子路虽然是个糙汉子,但却是追随孔子最久的弟子,一生谨遵君子之道,他临死前还不忘摆正自己的衣冠,就算是死,也要堂堂正正,令人佩服!
蒯聩解决了子路,消除了最后的障碍,便携裹着孔悝进入宫中,终于如愿以偿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宝座,这就是卫后庄公,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个卫庄公了。卫庄公即位后,非但不安抚大臣和百姓,以稳定国内局势,反而怪罪大臣对自己多年流亡在外不闻不问。他一怒之下,就想将满朝文武全部送去见先王。在动手之前,他还不忘了质问大臣:“我流亡国外长达十几年,难道你们毫不知情?”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意识到这个新任国君似乎要大开杀戒了。于是他们便私下串联,准备先下手为强,干掉国君。卫后庄公听到了风声,也知道自己立足未稳,大臣真的联合起来作乱,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主动缓和君臣关系,大臣们这才打消了弑君的念头。
卫后庄公在位仅3年时间,他在位时间如此之短,倒不是因为“英年早逝”,而是自己作死。有一天,己氏夫人入宫,他见己氏夫人头发乌黑发亮,甚是喜欢,便不经对方同意,直接将其秀发剪下,给自己夫人做了一头漂亮的假发。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私自毁伤,卫后庄公此举大大伤害了己氏。
卫庄公在即位第3个年头时,突然来了兴致,想登上城墙瞧瞧自己的大好河山。但当他远眺戎州时,心里开始不平衡起来。卫国是中原诸侯,干嘛要将宝贵的土地送给戎人居住?于是他心一横,命人直接毁了戎州。戎人的城邑被毁,便逃到了晋国,向赵简子陈述冤情。赵简子原本是支持蒯聩的,但谁知他是个白眼狼,当上国君后就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于是,赵简子准备教训一下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
卫后庄公前半生生活在父亲和继母的阴影下,后半生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当上国君,便准备好好享受一番。所以他在上台之后便大兴土木,在民间招募了不少匠人为其营造宫室。卫国富庶,营建宫室最多是劳民伤财,不会动摇国本。奈何卫后庄公可能是一生被压抑得太久,心理变态,他竟下令匠人日夜不停地赶工,丝毫不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很多人最后累死在了工地上。匠人们也开始对这位不恤民力的国君产生了仇恨。
石圃原为卫国大夫,但不知何故开罪于卫后庄公,因而被驱逐。石圃听到消息,忍无可忍,便组织起那些早已对国君不满的匠人,攻击卫后庄公。赵简子得到情报,便通知戎人,让他们也加入讨伐卫后庄公的队伍。面对多方夹击,卫后庄公抵挡不住,便逃出宫去,辗转来到了一户人家。但他进门之后才发现,这家户主不是别人,正好是被他剪掉头发的己氏。
看着满脸怒火的己氏,卫后庄公联盟跪地求饶,并拿出随身的玉璧说,只要他能救自己一命,就将玉璧相赠。但己氏却冷冷地说:“杀了你,这块玉璧照样归我!”卫后庄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因为头发而丧命!
卫后庄公成功将自己作死后,国君之位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卫孝公手中。但自卫灵公晚年到卫后庄公被杀,卫国动乱了二十余年,国力大损。此时已是春秋末期,原本小有实力的卫国从此一蹶不振。卫后庄公之前,司马迁笔下的卫国颇有点分量,但从此之后,卫国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卫国由侯爵降为伯爵,数十年后再降为封君。
周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君”不在其列。战国时期,“君”作为封号一般是赏赐给功劳显赫的臣子,比如著名的人屠白起就被封为“武安君”,还有战国四君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和孟尝君。所以,卫国降为封君,等于其国家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也正因为它太不起眼,大国根本不将它当回事,以至于卫国竟然苟延残喘到秦二世时期,算是诸侯国中最晚灭亡的一个。如此算来,不知道卫后庄公整出的种种闹剧,对卫国而言,到底是福还是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卫后庄公是一个不作就不会死的典型!
前文提到,蒯聩在逃到晋国之后,受到了权臣赵简子的庇护,而我在《晋国为什么越打仗越虚弱》译文中已经阐述了晋国卿族逐渐做大、公族逐渐式微的事实。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公族已经龟缩一隅,惶惶如丧家之犬,六卿之中每一家拔下一根汗毛,都比晋国国君的腰还粗。这种形势下,卿族认为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保留公族,便将公族仅剩的那点土地也给瓜分了,从此晋国灭亡。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便是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起点,而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请看下一章:《三家分晋开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