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选择阅读?
小时候读书是因为家人的要求,学校的要求,慢慢的喜欢上了阅读,我通过阅读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知道了几千年来的诸多英雄人物,知道了世事的沧桑变幻,知道了别人丰富多彩的人生。
后来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有选择的读书,书中满含着作者的思考和经历。吸取他们的经验可以让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更游刃有余,更从容的面对变化。
但是不知何时我丢掉了读书的习惯,焦虑让我们静不下心,无法安静的汲取书本给我们的营养,各种网络讯息充斥我们的耳目,我们误以为从网络上可以得到所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天涯,我们习惯了从网络中获取解决方案。本以为这样我们乘着网络的风就可以轻易的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下去,现在才知道没那么简单,网络上的信息不见得都是好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判断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学会在复杂的事物中快速反应,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百度。
那怎么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构建起知识网络呢?
我认为应该是理论+实践。世事虽然复杂多变,但是变化是有规律的有逻辑可循的,而且其内在逻辑变化却不大,关于其内在的逻辑本质我们是可以学习去理解去掌握的。通过学习其内在的逻辑,可以让我看待问题的时候拥有更多不同的视角,能给出更多的更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不至于无所适从。而书本是他人看世界的角度和对世界和个人的思考经过精心整理编排之后的产物,对于我们完善自己的理论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此可见书不可不读,犹如人不可不学。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进行阅读呢?
首先阅读应该是为了增进理解力和学得知识技能而读,而不是为了单纯阅读而阅读,要时刻铭记读书的目的应以人为本,阅读的人才是中心,我们应该致力于阅读带给自己的新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改变,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把全部知识装进脑袋,那么读书就会变成最没意义的一件事。
其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生存负载理论很切实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要让读书成为自己不要因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被压垮,失去学习的动力,大道三千,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其次读书不在于能读得有多仔细,甚至不需要读完,我们要做的是把书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读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复制100%的内容,而在于邂逅那1%的收获。
读书在于取其精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找到那条道,找到最基本的原则,剩余的道理都是道的衍生产物,我们掌握了自己的道,就可以衍生出自己的法,再由此生出自己的术。